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我们要建成怎样的现代化强国

    演讲人:唐洲雁 演讲地点:重庆邮电大学、科技会堂 演讲时间:2015年11月

    作者: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31日 11版)
    唐洲雁: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史党建等方面研究。是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首批全国文化名家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来到了全面小康的大门口。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我们来讨论一下究竟什么是全面小康、怎样建成全面小康,以及实现全面小康之后,我们还要向着什么样的目标去进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都不能少”

     

        现在大家都在谈全面小康、谈十三五规划,那么,全面小康究竟是怎么来的?即将出台的十三五规划在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将会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是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全面小康的由来与发展 所谓小康社会,实际上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追求的一个美好梦想。早在《诗经》里就提到了“小康”这个词。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曾经对小康社会作过一个描述,表达了中国人对温饱有余、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的向往。1979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前来中国访问,问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子?邓小平回答是“小康之家”,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康社会。此后,邓小平每次见到外宾,几乎都要谈到小康社会的目标问题,越谈思路越明确,到十三大前夕,他大致形成了这样的战略设计:即从1981年到20世纪末,花20年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花50年时间,也就是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天,我们把邓小平的这一战略设计称之为“翻两番、三步走”,邓小平也因此获得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称号。

     

        世纪之交,我们实际上已经提前完成了原定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当时党中央提出实现初步小康以后,还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并制定了一个新的“翻两番、三步走”战略,即在21世纪头20年翻两番,建成小康社会,再用3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的主题报告中都提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关键词。在此基础上,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当初的基本小康,到今天的全面小康,从十六大、十七大的“全面建设”,到十八大以来的“全面建成”,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意味着我们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对未来的发展也更加充满信心。

     

        如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未来5年看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那么,我们即将建成的全面小康到底是什么样的小康?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小康?

     

        按照这次五中全会的表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由此可见,全面小康社会实际上是一个更加注重质量,更加强调全面、协调、发展、进步的社会。

     

        全面小康,顾名思义,关键是“全面”。如果说“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那么“全面”讲的则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可以说,这个“全面”,除了它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它覆盖的人群、涉及的地域也都是全面的,是包括老少边穷每一个地区在内,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同时,也“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当然,全面实现小康,56个民族都要达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四个全面”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第56—59页)

     

        对于“全面”的内涵,这次五中全会又作了进一步的拓展,提出了一个新理念,叫共享,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个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

     

        为了达到共享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规划建议中提出,“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其中特别提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突出短板,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为此,他强调要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解决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可以说,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从当年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的基础上先富起来,到今天强调“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我们党的方针政策的一个重大战略转变,是我们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如何实现全面小康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意义。

     

        “新常态”后的五年 现在离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满打满算只有5年时间。怎样确保在这5年内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各项目标,关键是要制定好十三五规划,明确我们的发展理念,出台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今后落实和验收的依据。

     

        毫无疑问,“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制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

     

        要想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很重要,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放松发展经济这根弦。我们一定要牢记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把蛋糕做大;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定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中全会提倡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可以说,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更加全面系统深刻地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时代课题。因此它们不仅仅是“十三五”期间,而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仍将会发挥深远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总之,即将出台的“十三五”规划,不仅要规划今后5年经济发展的指标,而且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要根据这些新的理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作出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建立起更加直观和可操作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的发展,是一个五大建设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综合指标体系;同时也是东中西部不同地域、老少边穷不同地区、城市乡村不同地方都要达到全面小康的综合指标体系。

     

    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

     

        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只是历史赋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使命之一。与此同时,新一届领导集体还将肩负起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10年间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 众所周知,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从时间上讲,就是从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时间。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的显著特征,就是实现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两大历史任务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并为未来3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不要以为未来30年的现代化建设仅仅是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简单延续,它是更高阶段上的国家建设,必将面临更多、更大的新问题、新挑战。现代化的最终实现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宏大的战略、更严酷的斗争,是经济模式、生产方式乃至文明形态的根本转变和飞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的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实现现代化的未来反观和审视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更主动地对接未来现代化的新征程。

     

        由此可见,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我们党既要率领全国人民成功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科学认识和谋划未来30年的现代化建设全局,积极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就是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定位。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及时作出“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历史阶段”这一时代判断,使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要明白我们所处时期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自觉开展这种新时期“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在这个时期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也都要体现这一历史定位和历史任务,为开展这样伟大斗争树立起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

     

        善于把握时代特征,确定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 众所周知,列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俄国革命实践的第一人。他对当时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就是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由于帝国主义的链条中存在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可以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赢得自己的政权。正是根据这样的时代判断,他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共产党人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也是花了大力气去加以认识和把握的。一直到《新民主主义论》才算彻底搞清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们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为此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等等。具体的认识过程,则是一个更加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是首先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判断,认为已经从冷战转向和平与发展,从而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以后,他反复强调要把握战略机遇期,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到了世纪之交,虽然时代主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比如,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扑面而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应对各种挑战,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到了新世纪新阶段,虽然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各种矛盾更加集中突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由此应运而生。

     

        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手中。这一代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都强调,我们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只不过这个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五中全会还从五个方面深刻分析了这些新的变化,强调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正在由原来的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在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些新的变化和特征,沉着应对,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即将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做好准备。

     

        抓紧制定现代化的远景规划 随着“十三五”计划的展开和完成,我们即将开启现代化新征程。那么,我们所要开启的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这也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亟须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正是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并围绕着实现这个目标,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为了确保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梦,我们就必须对2021年到2050年的发展蓝图有一个明确细致、全面透彻的谋划,向全世界昭告:我们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现代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未来的30年并非一帆风顺,既有不断出现的艰难挑战,也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只要认真谋划、大胆开拓、谨慎行事,我们就一定会获得最终的胜利。为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战略规划与战略设计的优良传统,尽早制定未来30年中国现代化远景规划。这个规划要使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明白,在未来30年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做哪些事情、采取哪些举措、经历哪些阶段、克服哪些困难、实现哪些目标,切实发挥其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万众一心、共创辉煌的作用,确保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和着手制定这样的远景规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时候,正式向全党乃至全国发布,吹响向2050年挺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斗号角。

     

    中国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阶段,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积极应对,不断总结新的经验和认识,提出新的战略和策略,其中就包括中国梦战略目标、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两个战略阶段、“两个100年”战略步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战略理念,以及“一带一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设计。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总体上看都是围绕实现中国梦,也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所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思想体系。如何对这个思想体系进行科学的概括和表述?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已经有过许多不同的提法,包括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国梦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等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谓治国理政思想,就像过去的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等提法一样,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外延描述,并无不可,但它们并没有完全反映出这个思想体系的内涵和主题,因此这里姑且不去讨论。至于中国梦战略思想、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等提法是否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这个思想体系?对此,关键是要搞清楚以下几点:第一,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战略目标还是一个思想体系?第二,四个全面的本质是什么?是一个战略布局还是一个思想体系?第三,全面小康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四个全面以及中国梦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中国梦的本质 现在大家都在谈中国梦。所谓中国梦,实际上是现代化的一种中国式表达,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实现现代化的伟大追求和伟大梦想。因为实现现代化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实质,而且包含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主题。说到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要恢复到历史上哪一个曾经鼎盛的朝代,而是要实现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孜孜以求的现代化目标。可以说,现代化不仅仅是世界的,而且也是中国的,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梦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乃是中国梦的一种世界性表达。换言之,中国梦是现代化的一种中国式表达。唯其如此,中国梦才能够真正与世界梦相通相连。世界上不存在偏离现代化主航道的任何人类梦想,只是它们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不同、过程不同、特点不同。而中国梦的本质,说白了,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全面小康与中国梦 光搞清楚中国梦的本质还不够,还必须搞清楚全面小康的实质。既然中国梦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那么全面小康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本质上也就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大家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要达到的目标,而2020年以后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底是什么?毫无疑问,这个新的奋斗目标就是前面所说的——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也就是说,到了2020年以后,“四个全面”并不会因此只剩下“三个全面”,而是其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会被“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所取代,成为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看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就是说,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看作是中国梦也就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四个全面与中国梦 为了实现中国梦这个远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12月创造性提出并推动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长远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疑是实现中国梦的奠基性工程。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它们作为相互支撑、内在统一的整体,统一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既然四个全面只是托起中国梦的奠基性工程,那么用它来统领前面所说的整个战略思想体系,显然也是不够“全面”的。其实,战略目标就是战略目标,战略阶段就是战略阶段,战略步骤就是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就是战略布局,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战略思想体系,都是这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替代整体。

     

        那么,这个作为整体的战略思想体系到底是什么?无疑,这个思想体系就是中国现代化战略思想。

     

        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

     

        大家知道,工业化是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形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过要为中国的工业化而斗争的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把工业化目标与社会主义前途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口号。后来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在毛泽东时代,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口号,在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其实也并不过时。

     

        邓小平复出以后,继续高举四个现代化的旗帜,坚持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初,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并认为这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正是在此基础上,他后来逐步提出了“翻两番、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而其中的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能把全面小康与现代化割裂开来,而应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把全面小康看成是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新一代领导人承前启后。承前,就是要在继承前人奋斗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小康;启后,就是要开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为实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现代化强国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代化战略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 正是为了实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所追求的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个战略部署,既包括前面提到的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理念,等等;也包括为了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现代化;还包括为了实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提出了“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为了使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有机对接,提出了“交流互鉴”“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理念。这些新目标、新举措、新方针、新理念,既秉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伟大梦想,又继承了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探索现代化的思想成果;不仅对接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潮流,而且引领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程,已经形成了一个严密、科学的战略思想体系。

     

        所谓战略思想,既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部署。只要这种规划和部署承接历史、符合现实、面向未来,必将成为全党的行动指南。从党的十八大到二十大,是从“第一个一百年”奔向“第二个一百年”的伟大历史时期。它既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期,也是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党在这个时期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都可以归属于“中国现代化战略思想”。如果按照以前的惯例还要加一个主语的话,则可以称之为“习近平现代化战略思想”。

     

        “习近平现代化战略思想”,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是对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继承与发展,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们本质上是要回答“中国到底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以及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或者说是要回答“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以及怎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现代化才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真正主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