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古老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和历史,那么在开通了一周年的兰新高铁这条新丝绸之路上,涌动的将不仅仅是人流与物流,更多的是文化与民心、期盼与梦想的相互交融。
新速度构建区域交通新格局
作为青海省北大门的门源县距省会西宁150公里,是兰州、西宁和格尔木经济带发展轴线的重要区域,但通往外部的主要通道是一条需要翻越达坂山的公路,且受天气影响时常封路,交通极其不便。
“兰新高铁让门源从一个没有铁路的小县城直接跨入了高铁时代,大大拉近了门源与西宁以及甘肃、新疆的时空距离。”青海省门源县交通局局长冯立权说。
过去,由于地处青藏高原,青海东出的主要通道是兰青铁路,从青海去新疆必须先绕道兰州。如今,有了兰新高铁,西宁成了通往西藏、新疆、甘肃3个方向,衔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铁路网重要交通枢纽。西宁和兰州同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因兰新高铁而形成了1小时都市经济圈。“兰新高铁为甘、青、新三省区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解决了百姓出行的难题。”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永祥说。
兰新高铁构筑了青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让青海实现了“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多方向互通运输新格局,尤其西宁在区域路网中的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青海地标性工程的西宁站,总面积从原来的8000平方米增加到6万平方米,单日旅客最高发送人数从原来的2万人增加到近4万人。“现在的西宁站成了普速场和高速场并用的车站,担当起了客运中转站的重要角色,成为进疆和进藏的枢纽。”西宁站站长徐辉介绍说。
兰新高铁、青藏铁路和即将开通运营的敦格铁路构成了高原地区首条环形铁路,大大释放了青藏两省区的运输能力。青藏铁路公司总工程师张建忠说:“西宁至成都、西宁至玉树至昌都铁路建设有望纳入‘十三五’规划,展望未来,青海铁路网将日趋完善。”
新通道带来高原旅游新态势
呼啸而来的高铁,串起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省区旅游景区的珍珠链,整合出西北旅游新旋律。
2015年以来,截至目前青藏铁路公司共发送旅客1151.2万人,同比增加402万人,客运增幅超过54%,成为全国铁路客运增幅最大的铁路局(公司)。
今年7月份,青藏铁路沿线旅游推广联盟成立大会在西宁市举行,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关旅游企业签订了联盟协议。借助这一有利时机,青海省多家旅行社早早下手,推出含有高铁行程的线路达上百条。
兰新高铁穿越门源百里油菜花海,让这个人口不足16万的小县城旅游炙手可热,成为今年青海旅游业获益最大的赢家。今年前11个月,门源共接待游客196.7万人次,同比增长22%,旅游收入4.53亿元,同比增长22%。
“旅游旺季时,我家的农家乐每天要接待两批客人,生意红火了一个夏天,都是托了高铁的福!”门源县浩门镇的回族阿娘马生莲脸上乐开了花。
2015年,门源新增各类宾馆7家,农家乐10家,扩建停车位700余个,投放公交车70余辆,360余人走上了就业岗位。来自青海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青海省接待游客4892.76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3.2%。
兰新高铁成了推介高原生态旅游品牌的流动平台,让青海的奶皮、蜂产品、菜籽油、人参果等高原绿色产品走向外界。在旅游产业带动下,青海省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得到有效发展。
高铁增进文化融合
“过去,因生意匆忙、交通不便,亲情只能靠电话联系。现在有了高铁,我随时都可以回家。”如今,在新疆做服装生意的韩丽娟,每逢节假日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回西宁看望亲人。
兰新高铁的快捷让当地百姓说走就走的旅行变得简单。沿线的门源、大通以及海东市的平安、乐都、民和至西宁一小时内即可到达,西宁至兰州只需一个半小时,西宁到乌鲁木齐也很便捷,“早上牛肉面,晚上羊肉串”的生活,已变为现实。
速度缩短了空间距离,也惠及民生,让医疗资源实现共享。原本因交通看病难的老百姓,如今也能便捷地走进想去的医院。门源县的杨杰山膝盖粉碎和错位,他从门源乘坐动车来到西宁。早上在西宁做完手术,下午坐动车回门源。
兰新高铁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触手可及、实实在在。
民和县每年都有3万多人去新疆采棉,从民和到奎屯,不得不绕道兰州,几乎要走两天一夜,加上天热,一路非常辛苦,特别不方便。
“今年,铁路部门开行了民和至新疆的采棉动车专列,大大方便了棉农出行,让青海的老百姓体会到了乘着高铁去采棉的全新感觉!”民和县就业局办公室主任杨子良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兰新高铁还铺就了一条传播文化、倡导文明的新丝绸之路。
“我们要推广《格萨尔王传》、‘青海花儿’、‘热贡艺术’、堆绣、说唱艺术、藏传佛教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国内外游客展示青海民族文化的瑰丽!”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长申红兴表示。
兰新高铁青海段分布着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兰新高铁从这里打开一扇明亮之窗,让青海民族文化在丝绸之路上大放异彩。
缩短的是时空距离,传递的是亲情关爱,展现的是民俗文化,兰新高铁这条背负着西北三省区人民希望的钢铁巨龙,正风驰电掣一路前行。
(本报记者 刘鹏 本报通讯员 王韬 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