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岁末意义非凡:“十二五”正在收官,“十三五”即将拉开帷幕。交接之际,如何立足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做好明年乃至“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工作,是各界都在努力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6日主办的“2015—2016中国经济年会”上,与会嘉宾围绕“引领新常态、决胜‘十三五’”这一主题,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前行,积极贡献智慧、共谋科学发展。
新常态:“发展、全局性”的新特征呼唤经济管理新路径
“十三五”开局之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立足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提出,“当前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具有了发展的、全局性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增长速度的变化,也包括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化,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政府行政行为的变化,国民福利共享等等丰富内涵和特征。在经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换过程中,不能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必须探索经济管理新的路径。”
他从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思考与建议:调整经济考核的指挥棒;研究建立一个有效的需求与有效的供给相平衡的调控模式;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和环境;全面加强对创新和软性基础设施的投入;主动获取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的收益。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认为。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则建议:一方面改革方案本身要符合实际,直接落实,“不要层层制定实施方案,以文件来落实方案”;另一方面,要破除顶层设计与实际落地之间的梗阻,使改革切实见到实效。
创新与开放:深化改革、释放潜力的重要手段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调动自身的优势,全面释放发展的潜力,做好新常态下未来的经济工作?会上,“创新、开放”成为热词,频频被专家们提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认为,国企要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靠的是坚定不移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去改革,并以学习淡马锡为例,强调创新发展的方向:“学习公司治理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是一成不变,要与时俱进。”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开放工作提出了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强国际产能和设备制造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六方面的任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点工作》为题,建议加强国际产能和设备制造合作,“要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注重实效、互利共赢、积极稳妥、防控风险的原则,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才能取得实效。”
绿色、协调、共享:是经济发展任务,更是百姓期盼
近日出现的连续、大面积的雾霾天气,引起各界对发展模式的认真反思。作为一项重要议程,讨论绿色发展的现场气氛颇为热烈。
环保部政研室主任夏光指出,当前出现大量违法的、尚未解决的环境问题,和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短缺有很大关系。他指出,要提高环保法律法规监督执行的能力,“建立更加强大的监察体系,通过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办法,把真正的监察执法的责任落实到各级党政领导头上,实行离任审计、终身追责的制度”。
“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新机遇,更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调整结构的很好切入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傅成玉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后,企业要积极思考自身责任与作用,参与环境治理,实现绿色发展。“比如碳交易,对企业既是减排的机会,也是增效的机会。”
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是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盼。来自实际部门的专家与研究学者立足自身领域,纷纷提建议、出实招。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直言,“农村中的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需要做出合理制度安排,形成有效共享机制。”当前,大政方针已定,如何抓好落实的关键?“要做大量细致、艰苦复杂的工作。”他指出,要通过几步扎实推进:“准确做好贫困人口底数和建门立槛的工作,精准识别;把治贫原因和帮扶的措施弄清楚,精准施策;把帮扶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精准帮扶;把脱贫时间倒派工期的时间表落实到位,做到精准脱贫。”
对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专家们各抒观点。“我们很长一段时间错误地理解城乡关系,把城乡关系一体化变成一律化。”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直指要害,“要系统地思考问题,城乡关系应该是各具特色发展,优势互补,才能萌生出新的生机、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曲一琳 杨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