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摄界资讯

    人像摄影新解读

    ——“喻体·幻像”摄影展

    作者:晁一旸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20日 09版)
    被光照的微尘,2010 冯君蓝

        日前,“喻体·幻像”摄影展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开幕。此次展览是主办方继“颗粒到像素”摄影展后,对中国摄影发展史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展览连接了时间和空间,将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给予了人像摄影全新的解读方式。

        “喻体”一词源于本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主题。在此,人物肖像并非是个人身份的表达,而是作为喻体被赋予象征作用,即一种超越其自身个性或身份的表达。

        “喻体·幻像”摄影展的灵感既严肃又俏皮。展览作品的创作时间从20世纪60年代直至今日,每一件作品中的人物都包含着令人熟悉的元素,不论是名人文化、精神冥想还是新闻报告。展览所集合的摄影师从何藩、蒙敏生、邱良、“梁志和+黄志恒”到冯君蓝,都与香港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不是生于香港,就是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而在他们的作品中,这种联系就更为突出了。他们镜头前的众生皆是以各种方式承载信息的模特,是这几位有创造力的摄影师手中“意在言外的人物”。

        整个展览由三幅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人物肖像揭开序幕,这组作品由香港摄影师何藩创作。接着是在香港电影业蓬勃发展的初期,邱良拍摄的明星、名流照片。这些现在看来依旧时髦鲜艳的照片让观者联想到香港的黄金年代。与邱良同时期的蒙敏生在香港从事摄影期间,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于革命情怀的个人承诺。

        新世纪伊始,艺术家“梁志和+黄志恒”联合创作的“今天我们寻回昨天遗失的他”系列,模仿和重塑不经意间被相机捕捉入镜的无名氏,将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物置于新画面的中心位置。从时间和空间的语境中剥离,失去了事件和文化的参照,人物的举止仪态在今时今日的语境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同为近期创作的作品,“微尘圣像”系列中,台湾艺术家冯君蓝探索了人性的精神本质。照片中永恒、神秘的氛围营造出一种静谧却吸引人的独特魅力。

        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2月29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