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秉持“课比天大”的理念和“慈爱如父”的态度,深受学生爱戴;教学中,30年风雨无阻,带领学生进行方言田野调查;学术上,是我国汉语方言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作为“双肩挑”干部,22年身兼党政职务,克己奉公,默默奉献;病魔面前,毫不退缩,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他,就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已故教授李小凡,一位平凡而普通的教师。
2015年夏天,李小凡因病去世后,北大师生、校友自发撰文寄托怀念哀思之情。他生前朴实无华却又直指人心、彰显师德力量的无数细小平凡,如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海,向世人展现了一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好老师、好党员、好干部,如何把“严”与“实”作为做人做事的本色,让人们看到一位当代优秀知识分子,如何践行君子之道,通过道德与心智的纯粹,抵达生命的不朽与伟岸。
对学术的执着
李小凡生前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北大十佳教师、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然而,荣誉的背后,外人很难真正了解他这条学术道路上的坎坷与艰辛。
方言学是一个非常冷僻的研究领域,李小凡选择坚守一生。“他沉浸在学问里头,一直走到了今天。”他的同学、也是他的同事郭锐教授这样评价。
北大中文系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大规模的方言语料库,在全国独一无二,李小凡是这项研究最主要的组织者。北大中文系党委书记金永兵回忆说:“2011年暑期,小凡老师带队赴广东实习,改签的火车票没有座位,年届花甲的他硬是在车厢过道里颠簸了20多个小时。”漫漫学术旅途,常伴随颠簸与曲折,坚韧的性格和宽广的胸襟促使其坚守并不断前行。
对学生的挚爱
李小凡说:“教师的第一职责是培养学生。对教师来说,课比天大。”
他的学生、中国传媒大学教师范慧琴回忆说:“李老师批阅论文一丝不苟,大到观点提炼、推理论证,小到音标、错别字,有时批改的红字比原文的字数还多。”
2012年暑期,在广东湛江作方言调查时,李小凡因消化道出血病倒了,回京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为了让他调养身体,学校为他安排了两年假期,可他牵挂着学生,依然留在教学一线。
2014年4月,李小凡被确诊为胃癌晚期,胃要全部切除。就在手术前,他还发短信提醒学生答辩需要注意的事。化疗期间,他依旧坚持批阅学生论文……
直到2015年夏,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李小凡还坚持参加学生的论文答辩。
对责任的担当
“公正、负责、宽厚”,因为这些品质,李小凡一入北大就成为“汉79”班班长,留校工作后兼任中文系党委书记10年。他的搭档、前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说:“小凡做事的原则性很强,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也不做任何以权谋私的事。”
就在最珍贵的生命将要逝去时,他想到的也多是他人。范慧琴回忆说,有一次,李老师约一个学生见面,学生因有事晚到了半个小时,寒风中,老师孱弱的身体瘦得像一片纸,却没有一句苛责学生的话。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曹彦硕大夫回忆说:“最初,我们不知道他是北大的教授,他住在7人间大病房里,没提出过要调换床位或病房,总是很安静地靠在病床上读书、看报,礼貌、谦逊地对待每一个人。”
当生命走到终点之时,李小凡提出捐献遗体和角膜,最大程度发挥生命的意义。
金永兵说:“李小凡老师让我想起另一位北大中文系的教授孟二冬,他们始终坚守着一位老师、一位知识分子应具有的责任、执着、勇气和道义,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事业值得我们献身,什么样的人生值得我们向往和追求!”
(本报北京12月17日电 本报记者 王庆环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