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湖南省长沙市按照“山水洲城、品质长沙、文明高地、幸福家园”的定位,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长沙文化产业总产值为181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8.8%,已经成为长沙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长沙的经济逆势上扬,加速转型发展。
稳增长考验决策智慧
初冬时节,长沙市浏阳河婚庆园里一对对情侣以欧式建筑为背景,在相机的“咔嚓”声中,将爱情的甜蜜定格。占地122亩、投资3亿元的浏阳河婚庆园自2012年9月25日正式运营以来,已入驻高端文化娱乐公司30多家,占企业总数的80%,年营业额3亿元,税收2000余万元。
浏阳河婚庆园,只是长沙市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的开篇之作。“未来,这里将串联起现代购物、游船赏景、特色美食、运动健身、创意体验等主题文化。”长沙浏阳河产业带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小卫自豪地说,“预计每年游客将达9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过10亿元,拉动社会就业20万人次以上。”
当前,宏观经济发展面临挑战,这就要求政府在稳增长中必须要有新思维、新方法,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说:“文化产业既与消费相连、与投资相通,又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业、创新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较强的发展后劲。”长沙市委、市政府发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强音,掀起了文化项目建设的热潮。
大文化带动经济增长
“湘江欢乐城业态丰富,能满足各个年龄层的游客需求,长沙交通枢纽的地域优势也将能吸引大批省外游客。”湘江新区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湘江欢乐城建成后,最大日接待量10万人次,预计年收入30亿元。这个在曾经污染严重的长沙市坪塘老工业区建设起来的重大旅游项目,正是长沙高质量开展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围绕转型创新发展主题,长沙对引进项目的投资额度、投资来源、投资效益严格把关,对高能耗、有污染的项目“一票否决”。华强美丽中国文化产业园、华谊电影文化城、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不仅体量大、投资多,而且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充分彰显了创新、绿色发展理念。
现在,长沙的千亿元产业集群已由过去的工程机械“一枝独秀”,变为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等六大千亿元产业集群“争奇斗艳”。
软实力成城市名片
在区位、经济条件、政策环境均不具优势的中部地区,长沙如何创造出文化产业过千亿的奇迹?“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孕育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经济力量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沙市市长胡衡华一语道破其中奥秘。
近几年,长沙以国际文化名城建设为抓手,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重点,加速与科技、金融、商贸、旅游的深度融合,获评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称号。“影视湘军”“动漫湘军”“出版湘军”等声名远扬,已有8家文化企业先后上市。长沙着力为文艺创作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催生了一批全国知名的长沙广电品牌,《恰同学少年》《走向共和》《雍正王朝》《毛泽东》等电视剧全国闻名。以沙坪、湖南湘绣城为代表的湘绣市场,以田汉大剧院、琴岛演艺中心为代表的演艺场馆,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文化产业的发展,使长沙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3县(市)全部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长沙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美誉度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具软实力城市、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创业之城和十大品牌城市等称号。
易炼红说,正是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增长,让长沙成为一座“快乐之都、幸福之城”,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并带来快速成长的机遇。
(本报长沙12月17日电 本报记者 龙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