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回溯本源 致敬经典

    ——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在国家图书馆展出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梅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4日 07版)

        《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董美人墓志铭》《九成宫醴泉铭》《雁塔圣教序》《多宝塔碑》《玄秘塔碑》《兰亭序》……这些都是书家们在“启蒙”时熟悉的经典。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与国家典籍博物馆共同举办“古韵镌拓,纸墨千秋——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临摹展”之际,王家新临摹的历代书法经典作品近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正式展出,60余种的碑帖,10余寒暑的累积,字里行间充溢的敬畏与虔诚毫无保留地向观众呈现。

     

        在艺术界追求个性与出新的今天,为什么王家新仍然孜孜以求这种“深挖井”的临摹?

     

        他给出的答案是——向经典致敬。

     

    书法的“初心”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王家新给予它最高的礼遇和尊严。他用真实的心写真实的字,念念从心起,笔笔到实处,作品整体呈现出规范、庄严、静穆的气象。

     

        “临古”,不是为了“炫技”,书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王家新说。工作之余,他在读书、临帖、抄书中度过。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在他的工作室,看到堆叠着的临摹卷册,还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做的剪报,里面有《光明日报》曾发表的一些经典书法作品,非亲眼所见,难以想象他的勤奋。王家新是第六届中国书协主席团中最年轻的成员,他的成功非一蹴而就。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称赞他的书作中充盈着儒雅的气息、从容的气度和正大的气象。

     

        有评论家认为当今书坛特征是“书法”盛而“书道”衰,如何厘清“书法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如何承续“书法道统”并传播其精神,正是这次临摹展的现实意义。回溯本源,礼敬传统,人们或许可以重新找回书法的“初心”。

     

    传统的“魂魄”

     

        王家新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四十描红》这篇文章里,他回忆了习书之路上,父亲的陪伴、鞭策与鼓励。“写字不能拖着笔,要振着笔才精神;起笔得藏着,末笔要收得住,字里含着一团气,不能泄了;你得临摹字帖,把每个字都整明白了,不能提笔时现琢磨”,这位非著名书法家的书写心得,让王家新下决心从临摹做起。

     

        无数个沉静的清晨和午夜,是王家新安宁、缓慢而纯粹的书写时光。在下“笨功夫”的实践中,他领悟到父亲所讲的道理,真实不虚。在一笔一画的磨砺中,王家新秉承了父亲的忠告和期许,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做人。

     

        礼敬传统,不是只对“传统”的形式有兴趣,而全然不知“传统”的“魂魄”何在。书法,艺术性地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书法也承载了民族的精神气象,如果书法家停留在炫技的层面,作品就成了无意义的空壳。王家新“向经典致敬”的展览,用一种近于严格与苛刻的“课业”方式,来进行文化寻根之旅。

     

        展览期间的周末,很多小朋友前来观展,孩子们看得很认真。纯粹地书写、认真地书写、快乐地书写……作为中国书协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家新向孩子们传达了自己的治学态度,向经典致敬,向传统致敬,一笔一画是笨功夫,更是硬功夫,习书之路勤为径。

     

        临摹就是临摹,它就这么简单,所以它这么重要。

     

        (本报记者 张玉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