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天色阴沉,寒风中夹杂着几缕细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入口,黑色抽象雕塑《家破人亡》《冤魂的呐喊》如利刃般插入天空,悲愤有力。在纪念馆悼念广场,成千上万名各界人士,为了和平的信念从世界各地赶来再次聚集。寒冷清冽的风,吹起他们胸前佩戴的白花。
12月13日,2015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
78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我30万同胞毁灭于侵略者的屠刀之下。南京阴霾的天空见证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残暴、黑暗的一幕,侵华日军暴行累累、罄竹难书。
1年前的这一天,中国迎来首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自此,以国之名,悼念遇难同胞和抗战先烈,让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13日的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布置得格外庄严肃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清晨7时,纪念馆举行了国旗下半旗仪式。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
上午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国务委员王勇主持仪式。
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乐声高亢振奋,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0时01分,跌宕、凄厉的警报声在纪念馆上空拉响。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深切缅怀遇难同胞和抗战英烈。与此同时,南京全城鸣放警报,汽车、火车、轮船停驶鸣笛,路人也都驻足默哀。
默哀毕,一曲低回空灵的《安魂曲》奏响,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出席并讲话。
10时15分许,78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读《和平宣言》:“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他们虽稚气未脱,但都目光坚毅、神情肃然。
10时20分许,随着3声“和平大钟”的鸣响,3000羽和平鸽振翅翱翔,人们从悼念的悲伤中感受到了希望的力量。
一场侵略战争,引发满城血雨腥风;一场国家公祭,带来痛彻心扉的感悟。在祭奠仪式现场,在车辆停歇的街头巷尾,人们驻足、感受、诉说……
89岁高龄的崔道荣,不仅是死难者的遗属,还是幸存者。他说:“从年年家祭,到如今的国家祭奠,78年过去了,却至今没有等来日本政府的道歉。未来的每一天,我们都要用行动告诉世人,彻底反省侵略,历史才有光明未来。”
南京市第一中学学生戴昕说:“在默哀的时候,在哀乐响起的时候,我都在为死难者真心祈祷。我向他们承诺,我们新一代青少年必将铭记历史,做一名合格的国家栋梁。”
南京市民常秀丽带着不满5岁的儿子,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附近的红绿灯旁。她说:“孩子还不懂什么叫‘国殇’,我大清早带他出门,给他讲了一路的中国抗战史。希望近距离感受国家公祭仪式的氛围后,孩子在了解历史的同时,长大后能为悲剧不再重演,和平能够长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伴随着国家公祭仪式的结束,全体人员参观了“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远眺“和平之舟”造型的纪念馆,它仿佛正载着人类的希望,自屠戮之地驶向和平之境。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