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闽考察指导工作期间,亲自为福建省谋划未来,强调要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表达了对福建的殷殷期望。
一年来,福建牢记嘱托,砥砺前行,迈出科学发展新步伐。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GDP同比增长9.0%,增速比同期全国平均值高2.1个百分点,名列东部前列。
不久前,福建召开省委九届十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了福建“十三五”规划建议,为如何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勾勒出清晰详细的路线图。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强调,要加快转型升级、挖掘发展优势、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民生,以“活优富美”为目标,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提挡升级”稳增长
福建的规划建议提出,“十三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要保持年均增长8.5%左右,比全国高两个百分点。破解之道何在?转型升级成为必由之路。
以智能化改造为代表,福建企业技改迈出“提挡升级”的新步伐。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累计完成技改投资3326.2亿元,同比增长23.8%,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3.3%。随着一批重大技术改革项目开工建设,福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在加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孕育。
在加快技术改造同时,福建还紧抓创新驱动。为此,福建积极落实“互联网+”计划,加快培育大数据、工业机器人、3D智能打印、海洋工程装备、生命健康等新兴业态,培育具有福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泉州,全市数控企业已达300多家;在三明,新能源汽车制造突破关键技术;在南平,生物五百亿产值行动计划加速……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正成为福建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法减法”创优势
一个地方的发展要找准它在全局中的定位,凸显它在全局中的特殊作用,这就是比较优势。尤权表示:“福建突出的比较优势就是对台和生态。‘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把这两篇文章做得更加精彩。”
当前,福建正加快推动闽台产业对接,并全力减少两岸经贸往来的时间成本和效益成本。这一加一减,进一步推动了闽台产业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促进了闽台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
生态是福建的一大优势,“清新福建”的金字招牌享誉全国。“十三五”时期,福建面临新一轮大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要继续保持在全国领先地位,起点高,压力大。
从去年起,福建取消了对列为限制开发区域的34个县(市)的GDP考核,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政绩考核的“加减法”,为福建赢得了“金山银山”,又守住了“绿水青山”。
全面攻坚奔小康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福建农村贫困人口有120多万,其中有劳动力的扶贫开发对象约73.5万人。福建提出,要确保2020年扶贫对象全部脱贫。对另外50多万的低保人口,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来保障其基本生活。
一场富有福建特色的扶贫脱贫攻坚战,正在八闽大地如火如荼展开。为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资金不足,福建大力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为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注入新鲜血液。为解决贫困地区人才不足,福建从省、市、县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引导帮助当地干群共同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具体路子、具体办法,带动上下各部门整合资源,形成服务“三农”的合力。
要实现全面小康,就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尤权强调:“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要着眼更高标准,争取打响一批全国叫得响、排得上的知名品牌。”
作为全国四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之一,今年7月,福建省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拉开帷幕。随着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完善,“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正在逐步得到缓解。
海峡西岸,东海之滨,“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正在迅速崛起。(本报记者 高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