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与经典

    愿为往圣继绝学

    作者:黄赤橙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11日 04版)

        七月,走进图书馆的大门,再一次驻足在喜欢的书籍旁,和往常似乎没什么不同,这个人文社科阅览室已经成为宿舍之外的另一个家。然而也许是最后一次来这里了,四年时光如流水般淌过,在图书馆里徜徉书海的情景历历在目,以后将永远成为回忆了。

     

        我们常常在谈论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被作为对读书的劝勉。可对于真正爱书之人,黄金屋、颜如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所带来的精神之愉悦与性灵之涵养。读那些能直抵自身心灵的书,能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便是读书的真谛。

     

        四年下来,在校园书香的熏染下,我的确逐渐有了一种古人所谓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感受。那些言简意赅的箴言或是行云流水的散文都令人心旷神怡。而能够得享这知识的欢愉,并在阅读后以笔墨写下思想的盛宴,起点还在学校的“书香杯”读书活动。

     

        第十届“书香杯”活动以“品传记,励吾行”为主题,记得当时我恰巧在读《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于是有了大学之后写的第一篇小文章。当一个个片段固定为文字,将阅读感受记述下来,写的同时又生出一番新的感悟,别有趣味。后来,第十一届“书香杯”开始推出“书评评选”活动。阅读所爱之书,一吐胸中块垒,一抒内心情感,看同窗对同一本书的观点,在文字中相逢、精神上对话,此情此景,足令人心折。也正是在这次活动中,我提交了对最爱的两本书——《道德经》和《红楼梦》的书评。

     

        第一次读《道德经》,全然不知所云。可因为对道家文化的心仪,于是又翻开了它。可第二次读仍觉得艰深晦涩,只能模糊地感受到它在讲“道”。此后几次阅读在理解字面含义上轻松许多,但对于何谓之“道”的思考,反倒是越发艰辛。此时的感受是《道德经》表达了对自然人性的追寻和对一任自然的生命本真状态的赞赏。可谁知道今后又会有怎样的阅读体会呢?

     

        我一直视《红楼梦》为古今中外第一奇书。小学时读的插画版抛开不提,读原著是从初中开始,受了中学课本的深刻影响,在我脑海中的《红楼梦》是一曲封建社会的挽歌。这样的认识一直持续到进大学。也许真正静下心来读红楼还是在明湖之畔的图书馆,沉浸到其中,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感受到浓厚的对封建制度批判的意蕴,或许这不失为可以从中解读的内容,然而曹雪芹先生倾心著红楼,所含内容之宏大,却不是这一句话能概括的。我读到的《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可以从中看到人们的衣食住行,领略我们的古代哲学,感受儒释道所彰显的不同人格范式;读到的是书中《好了歌》对心为形役的生活状态的解构,它关照的是一种出乎自然、顺其本性的生命境界;读到的是宝黛出于内心深处之共鸣而互引为人生唯一之知己的真心真情……一曲红楼,注定相伴终生。

     

        中华民族在经历近代化的洗礼之后,似乎忘记传统文化很久了。最近各种场合似乎都在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品读传统经典自然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然而若是不摒除功利化的阅读模式,阅读只为黄金屋和颜如玉,那么人们不读传统经典也无可厚非,因为它并不能带给人们所看重的好处。不要试图从厚黑学的角度解读传统经典从而得出结论说它对人们是有利的,这是对先哲的亵渎。大大方方地承认很多传统经典不能给人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所谓好处没什么不好,那些书页历经风吹雨打依然传承下来并支撑起中华文明,不是因为它们能给读书人带来宝马香车,而在于塑造了读书人的精神风度,此风度乃文化的魂。

     

        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提到“世界的未来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且此信念终生不移不摇。

     

        总有一部分人愿“为往圣继绝学”。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学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