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8日 星期二

    新理念新发展·共绘“十三五”新蓝图

    吉林:布局“小卫星+”产业 推动转型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鲍盛华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8日 03版)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今年10月初冲上云霄的“吉林一号”卫星很像诗中的大鹏,而比大鹏的意义更大的是,“吉林一号”给吉林省新一轮振兴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随着“吉林一号”划破长空,吉林省开始谋划集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分发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小卫星+”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吉林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一环。日前,审议通过的吉林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小卫星、无人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吉林省转方式的助推器,也是全省调结构的“主战场”。

     

        从地上到天上:让梦想绽放在星空

     

        今年10月7日,“吉林一号”商用卫星组星一飞冲天,是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对于吉林省来说,发射成功意味着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个转折是吉林省多年来坚持创新驱动开出的花、结出的果。

     

        据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孙大维介绍,2013年至2015年,吉林省连续三年把“吉林一号”卫星项目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全省重大建设工程,并出台了《关于扶持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意见》,同时全面加强相关人才的扶持力度。

     

        为早日实现飞天的梦想,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多次到长春光机所研究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的发展。2014年,吉林省政府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订了民用遥感卫星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超前谋划和推动“吉林一号”卫星产品的应用。为加快“吉林一号”卫星项目实现商业化运作,吉林省于2014年12月组建长光卫星公司,公司注册资本金8亿元。

     

        “小卫星项目快速发展,打造了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巴音朝鲁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才能形成振兴发展新优势。”

     

        从天上到未来:让产业链上闪烁星光

     

        在星空飞翔的“吉林一号”目前运行如何?不久前,长光卫星公司对外发布5幅图像。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数据和视频影像不断被传回,标志着“吉林一号”卫星在轨工作正常,已具备各行业应用开发和推广条件。

     

        “吉林一号”副总设计师金光介绍,“吉林一号”主要为民用,是一颗对地观测卫星,卫星遥感信息可以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监测、矿产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农业估产、林业资源普查等多个领域。

     

        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孙大维说,吉林省把“吉林一号”卫星项目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作为完善市场创新机制、释放创业创新活动力的重要抓手。

     

        “小卫星不仅可带动机械、光学、光电传感等上游产业,还将推动载荷与测控、自由遥感信息处理等下游领域发展。随着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将加深拉长上下游产业链条,构建小卫星产业集群,发挥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金光说。

     

        正因如此,吉林省“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形成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分发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卫星数据产业链,助推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提质转型。

     

        从未来到永远:让一星独舞变璀璨星河

     

        “到2020年,‘吉林一号’卫星发射数量达到60颗。”吉林省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写道。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仿佛是一条灿烂的星河,这条星河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卫星本身,一个是卫星作为主要代表的未来产业格局。

     

        从卫星本身的产业发展看,根据已制定的发射规划,继今年发射4颗卫星后,2016年将发射12颗卫星,完成16颗卫星首次组网,实现对全球任意地点3至4小时内数据更新;到2020年,在轨卫星数量达到60颗,对同一地点的重访周期达半小时左右一次;2030年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谱段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10分钟以内重访能力,可提供全球最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航天信息产品。届时,那将确定无疑地形成一条璀璨的星河,而吉林卫星所创造的产业价值将是百亿、千亿计。

     

        卫星之外还有另一条更广阔的星河。从卫星作为主要代表的未来产业格局看,吉林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说:“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瞄准国内外前沿技术,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强化政策支持,滚动实施一批创新发展工程,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关,推进光刻机、CMOS、3D打印,高端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等一批产品产业化。依托卫星系统,同步建设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吉林数据及应用中心。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种子企业,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能力的特色新兴产业集群。” (本报记者 鲍盛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