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7日 星期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孙熙国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7日 16版)
    孙熙国

        用好马克思主义、讲好中国故事,必须重视话语体系的建构。我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要把握三个原则。

     

        源于实践,讲真故事。任何理论都应该是对时代问题的一种形象解答。当代中国的所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一定是对我们自己实践问题的解答。今天的理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时代问题的认识、把握、解答。30多年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背后肯定有成功的理论。所以,我们要从特殊性当中发现普遍性,讲好中国故事。

     

        直道而行,不绕着走。中国有一句话叫“大道至简”,最高的道、最高深的理论应该是最简约、最明白的。用一句话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让劳动者过上好日子,就是马克思主义。关键就在于让谁过上好日子。你的眼睛是盯着私营企业主还是盯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要入耳入心入脑,关键是用现实来激活理论。

     

        不忘本来,综合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创新不能离开传统文化,这是“本”。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我们一直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向前推进,我们一直用中国人特有的话语体系来表达我们自己的诉求,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完成我们自己的任务。但是不同的时代,任务和问题不一样,所以回答也不一样。综合创新就是要用哲学、法学、经济学等各种不同的学科来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和实践概括为“中国梦”;在谈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时,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来做比喻;等等。这都是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的一种探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