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不久前尘埃落定,关于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讨论也再次热闹起来。近期,鲁迅文学院第二十八届高研班举行了一场题为“格局气象与中国经验表达——当下长篇小说现状”的研讨会。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等近20位评论家,与学员们展开讨论。由于“鲁二十八”是深造班,学员大都在小说创作上具有一定基础,本次学术论坛作为鲁院后续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内容安排上更具针对性、切实性。
阎晶明认为,今天的长篇出现了许多变化,也产生了一些潮流,作家该怎样面对潮流很重要。很多长篇在形式、格局、主题、价值上,是同构的、平面化的,这值得警惕。世界上很多优秀的长篇小说,都能够把严肃的主题、通俗的情节、流行文化的元素、地域文化的符号融合到一起,才能既有思想性艺术性,又得到普通读者的喜爱。
近20年来长篇小说蓬勃发展的根源还在于我们民族的、个人的经验,需要一个从容迸发的出口。雷达认为,好小说有一些不变的标准:有长度、密度和厚度,能容纳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对人性进行深刻挖掘,并在文体上有所创新。
胡平以《白鹿原》为例,谈到长篇要写出历史纵深感、社会文化的纵深感、人物整体的命运感等。今天的中国经验十分庞大、复杂,中国的长篇要以足够的气量去呈现这些经验。作家要在审美上有所突破,通过文字描写、建构一个熟悉而令读者信服和钦佩的世界。
顾建平如此界定好长篇小说:“一部伟大的中国小说,就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经验的长篇小说,其中对于人物和生活的描述如此深刻丰富、正确并富有同情心,值得每一个有感情、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在故事当中找到认同感。”(饶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