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6日 星期日

    一页摄影

    角落里的好奇目光

    ——读《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

    作者:张躲躲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6日 09版)
    《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马克·吕布著,后浪出版公司
    中国北京,1992年 马克·吕布
    土耳其安卡拉,1955年 马克·吕布

        最初知道马克·吕布是因为他“红”,因为他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来到“红色中国”拍照。他拍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以及这些阶层在不同时期的变迁。这本《我见》虽然用马克·吕布拍摄的中国图片作封面,但是内文收录了他跨越大半个地球、纵横半个世纪精选出来的165张照片。全书正文没有文字,完全用图片说话。

        书的编排体例非常有意思,照片不是按年代、按地域划分,而是按照情景类型划分。比如说拍领袖的近景,毛泽东、周恩来、丘吉尔的三幅照片排列在一起,不同的表情,不同的笑容,呈现出非常微妙的喜感。又比如拍劳动者,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塞伊汗水电站大坝工人、“五月风暴”中收拾街道垃圾的工人,同样面对钢筋水泥,不同构图,不同的人物姿态,忽喜忽悲,张弛有力,用静态的画面展现出电影一样的动态效果。

        书中照片不局限于地域、题材,照片的主角有领袖、平民,也有动物、雕塑。如果硬要取一个接地气儿的名字的话,不妨叫“有趣的日常”。因为是“日常”,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照片看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跳舞时戴着口罩;看到一个小朋友在放风筝,而风筝上画的小猫有一张“傲娇”脸;看到三位衣着端庄的英国淑女为了满足好奇心而站在椅子上偷窥……

        镜头捕捉到他们最天真的一面,黑白光影定格的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微美好。这些内容模糊了伟大与平凡的界限,只有人类天性中最纯简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这“有趣的日常”之外,也穿插了几张发人深省的图片,因为贫困和暴力也是马克·吕布关注的主题之一。在加纳的一辆破车上挤满了年轻人,其中一个黑人男子回眸一笑,与车牌上白色的大字“It’s great to be young”相映成趣;一个看起来神情忧郁的男孩站在一辆奔驰车旁边,车身上印着大大的“LOVE”;在南非索伟拓,一个黑人正在卖一件白T恤,上面用英文印着“每17秒就有一桩重大犯罪发生在南非”。

        “照片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让世界知道发生了什么。”这是马格南图片社的宗旨,也是马克·吕布所认同的。

        有人说,“如果你要拍工人,自己就要做工人。”马克·吕布却说“不”。他始终喜欢保持旁观者的身份和视角。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一份距离感,马克·吕布才能把社会浓缩到一个小小的“古玩店格子窗”里。

        故事里说,马克·吕布从小就是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很多家长都希望小孩子活泼,偏偏有些孩子习惯静默,并且用小小的心思思考一些在他看来十分重大的问题。我想马克·吕布就是这样一个人。成年之后的他依旧不善言辞,跟他一起拍照的摄影师说和他几乎全程都没有语言交流。这是这位艺术家的独特之处——眼睛看到的一切都化作精灵的舞蹈,内心的声音都通过画面来传达,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永远涌动着无穷无尽的视觉化欲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