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5日 星期六

    一事一议

    城市生态建设不应只是“看起来很美”

    作者:唐芳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5日 10版)
    CFP

        笔者在京津冀地区调研时发现,一些城市在森林城市建设、湿地建设、通道绿化、河岸整治中,大量使用园林化手段,出现了过度园林化的倾向。例如,某市一条20多公里长的河岸两边,筑山、叠石、理水,廊、楼、阁等元素点缀其间,广场、花坛、水池、喷泉、雕塑一应俱全,并且大量引种南方树种,草坪、花圃以几何图案栽植,灌木绿篱亦精心修剪、造型,美则美矣,唯独缺乏自然之美。其实,绿化时过度采用园林手法,在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看起来很美”的绿化工程,耗资巨大,养护成本增加,不仅劳民伤财,也无法承载更多的生态功能。

        笔者并不反对园林建设。事实上,这是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园林是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游憩休闲环境,可以在公园等特定城市空间量力而行、适度应用,却不宜在大规模的生态建设中应用。

        与一般的生态建设不同,大规模过度“打造”园林至少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投资巨大,每亩投资都在10万元以上;二是管护工作量大,平时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浇水、修剪、清理;三是引进树种容易水土不服,养护起来费力不讨好;四是修剪产生的枝叶和草屑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量;五是生态功能低,硬化地面、草坪、灌木较多,乔木较少,难以形成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减少……如此一来,本应体现低碳、绿色、循环的生态建设项目,却成了高排放低生态效益的“摆设”,显然背离了城市生态建设的初衷。因此,园林化的绿化手法只能适度应用,不宜大面积推广。

        那么,如何让城市生态建设看起来很美,用起来更好呢?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绿地空间需要承载更多的生态功能。在这方面,森林植被和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吸碳释氧、促进居民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比起草坪、硬化地面和华而不实的人工园艺,健康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生态功能的良性循环,减少人工投入。据测算,1公顷阔叶林每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730千克氧气,1年可以滞留灰尘36吨;夏日林地的地温比广场要低10至17度,5至7米的防护林带可以降低城市噪音8至10分贝……可见,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是一般草坪、园地和广场所不可比拟的,尤其是适合当地生长的以乔木为主的近自然森林。

        到过欧美的人都为那种“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自然美景而感叹。其实,这是认识理念的问题,更是长期以来持之以恒建设的结果。城市生态建设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像搞运动似的毕其功于一役,这要求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要有发展的眼光与绿色的理念,舍得在城市里为生态建设留下足够土地,合理区划城市空间;要求城市的建设者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顺应生物的自然演替规律,科学配置各种生态要素,尽量减少人工痕迹,营造功能齐全、低碳循环、绿色宜居的城市空间——这对于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中国,具有现实意义。

        (唐芳林,作者系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