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4日 星期五

    致敬志愿者

    “付出远没有得到的多”

    ——记中国国家博物馆志愿者团队

    作者:本报记者 焦健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4日 04版)

        12月2日12点30分,70岁的张琍准时站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的展厅门口,跟观众致第一句欢迎辞。在接下来的3个多小时内,在国博最大、最重要的展厅里,她将通过讲解文物,带领大家领略璀璨的古代中国文明。

     

        张琍是国博目前在册的159名志愿讲解员中的一员。在过去的11年间,她每周至少服务一次,每次至少三四个小时。这些年总共服务了多少个小时?张琍说她没细算,但是国博为志愿者们记了一笔“总账”——自2002年起,在国博对外开放的时间内,所有志愿者共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总时长约10万个小时,平均每年约1万个小时,开馆日平均每天约25个小时。

     

        2002年年初,国博公开招募志愿讲解员,这是国内博物馆首次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于江就是那一年加入的。作为“元老”,今年才38岁的他已经是国博的“明星讲解员”,经常有观众慕名来听他讲解。13年间,他无数次衡量过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听着讲解结束后观众的掌声和谢谢声,感觉付出远没有得到的多。”

     

        “如果把博物馆比作一所社会大学,观众就是前来求学的学生,志愿者就是编外的老师,只是不拿工资而已。”国博社会教育宣传部主任黄琛说,博物馆是传播社会文化的载体,招募志愿者参与博物馆工作,既为志愿者提供了展示自身价值的平台,也拓展了博物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途径。

     

        在国博的志愿者中,有的人是癌症患者,有的人是伤残人员;有的人工作繁忙,有的人家务缠身;有的人来一次国博要转三趟地铁,有的人甚至为了讲解更改了儿子的婚期。几乎所有人从加入这支队伍的第一天起,就要不断地面对别人的质疑,为什么要去国博做志愿者?而且一做就是这么多年?

     

        80后志愿者高阁说:“这就像吃货想吃某种美味一样,就算今天再累都要想办法吃到。因为真的喜欢,眼里就不会有那么多困难了。”50后志愿者董洁说:“它能在观众和文物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传承文艺之美、文化之雅、文明之知,使更多人发现美、欣赏美、沉醉美。”已经服务了12年的志愿者赵阳路说:“我们有责任让更多人带着一份对文化的尊崇感走进博物馆,来找寻自己的文化宗脉,如同让一个孩子找到回家的方向。”同样服务了12年的志愿者张鹏说:“当我们站在展厅的时候,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正能量,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传递着志愿服务的精神。”

     

        (本报记者 焦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