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三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荷兰、加拿大、英国等28个国家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发布了《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观测三亚宣言》(以下简称《三亚宣言》),一致同意建立“海上丝路空间地球大数据联盟”。同时,签署了《关于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对地观测合作网络的意向书》。
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科技部前部长徐冠华院士认为,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准确认知对象的优势,各国专家共同谋划空间科技助力“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国际空间对地观测领域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合作和共赢的一件大事。
空间观测技术具有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
大会主席、中科院遥感地球所郭华东院士介绍,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应对自然资源枯竭、粮食安全、能源短缺、环境退化、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城市规划、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这种优势更为明显。“这么广阔的区域,大部分又是在海上,仅靠人力观测是不可能的。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能够实现大范围和重点区域动态观测,可以提供基础性、精准性数据和宏观战略建议。”郭华东说,“比如港口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节点。通过遥感技术,能发现港口区域是否出现沉降、区域环境是否发生变化等,这是其他技术手段难以做到的。”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对地观测技术正发挥着巨大作用。印度尼西亚遥感学会主席蒂娃亚妮介绍了印尼使用遥感技术在海上运输、非法捕鱼、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价值评估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在非法捕鱼监测与经济价值评估方面,遥感技术有着突出优势”。斯里兰卡则将遥感技术更多地用在了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方面,斯里兰卡亚瑟·克拉克现代技术研究所所长帕纳文纳吉介绍,斯里兰卡与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紧密合作,依靠中国遥感技术力量对斯里兰卡境内的文物古迹、热带雨林等进行监测。
《三亚宣言》将合作推向新高度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将“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对地观测技术合作和数据共享推向了一个新高度。郭华东介绍,在26日下午召开的“海上丝绸之路对地观测合作圆桌会议”上,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缅甸、老挝、斯里兰卡等国家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对地观测国际合作网络。
27日,由28国共同发表的《三亚宣言》发出呼吁:汇集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对地观测领域的科学研究,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增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对地观测方面的能力建设,培养对地观测领域的人才等。28国的科学家一致同意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空间大数据联盟”。
为了加强交流与合作,“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将办成两年一次的系列国际会议,由不同国家或地区轮流举办,第二届会议将于2017年在香港召开。
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示
在郭华东看来,这种合作不仅仅是技术合作,更是情感的交流、文化的交融,“充分展示着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遥感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经费和技术等原因,没有自己的地面站。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开发出的“遥感卫星虚拟地面站”,可以向这些国家实时推送卫星数据。这一系统已在柬埔寨、泰国、蒙古、比利时、尼泊尔、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落地,并开始取得良好的效果。
依托中科院遥感地球所建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正在吴哥窟、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等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监测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郭华东说:“未来,我们将在对地观测技术、空间数据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合作。希望对地观测技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报记者 齐芳 王晓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