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3日 星期四

    舞台之光·吉林省优秀戏曲剧目进京展演——

    京城戏台劲刮东北风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3日 09版)
    吉剧《时代楷模——吴亚琴》海报 资料图片
    京剧《杨靖宇》剧照 资料图片

        2015年吉林省优秀戏曲剧目进京展演12月2日拉开帷幕,京剧现代戏《杨靖宇》,吉剧经典剧目《桃李梅》、新编现代戏《时代楷模——吴亚琴》、神话剧《狼妻》、外国经典改编剧目《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以及包含了《包公赔情》《一夜皇妃》《程咬金招亲》等折子戏的“优秀小吉剧专场”,将在中国评剧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和国家大剧院相继登场,一展吉林戏曲创作之成就,在京城刮起一股浓烈的东北风。

     

    京剧《杨靖宇》:高腔一曲颂英雄

     

        吉林省京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京剧《杨靖宇》,是2014年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纪念杨靖宇诞辰109周年而创排的,这是英雄杨靖宇精忠报国、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首度以国粹艺术形式展现。

     

        该剧以杨靖宇的戎马一生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他率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长白山一带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在孤悬敌后、重兵包围、叛徒出卖、断粮断盐、酷寒奇冷、伤病严重等极为恶劣困苦的环境中,杨靖宇带领第一路军歼敌逾万,并牵制数万日本关东军精锐部队不能入关南下。剧本择取了他最后3年里的战斗生活,通过转战山中、袭击敌营、情系群众、收编土匪、以身诱敌、壮烈殉国等情节,塑造了杨靖宇智勇双全、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

     

        剧中杨靖宇由吉林省京剧表演艺术家、高派传人、梅花奖获得者倪茂才饰演。高派的特点是唱腔高亢激昂,京剧《杨靖宇》中大段的唱段,既表现了英雄视死如归的气概,又能让观众听得十分过瘾。倪茂才师承李和曾、宋宝罗、徐宝忠、张荣培、钱浩梁等名家,在剧中除了将高派的《逍遥津》《哭秦庭》的唱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表现高派大写意唱腔的同时,还吸收了杨派和余派的细腻。如当表现杨靖宇想起自己的亲人,唱起“男儿有泪不轻弹”时,就改用细腻、温婉的唱腔,充分展现这位民族英雄的人性力量。

     

        此剧的舞美亦很精致,长白山的雪景和深山老林,彰显了白山黑水的壮美,为全剧营造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自豪感。此外,京剧《杨靖宇》还吸收了话剧、杂技的特色,为表现抗联战士在长白山中飞崖跃涧与敌周旋,首次在舞台上采用弹床三连跳,在空中完成难度较大的技巧动作,每次演出都能赢得观众一片喝彩。

     

    吉剧:新兴剧种势头旺

     

        吉剧是诞生于1959年的新兴剧种,也是吉林省的特有剧种,它在曲艺二人转的基础上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元素逐步发展而成。56年来,它始终秉承“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凭借其二人转母体的浑厚底蕴和独具吉林地域特色的艺术魅力,一度风靡全国,涌现出了以王肯为代表的戏剧大师,创作出了《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三请樊梨花》等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

     

        本次展演,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将演出获得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并被越剧、评剧、黄梅戏等20多个剧种移植演出的吉剧经典保留剧目《桃李梅》和新近创作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吉剧《时代楷模——吴亚琴》,还有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改编的吉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吉林省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将演出据满族传说创作的神话吉剧《狼妻》,一展吉剧这一新兴剧种的风采。

     

        吉剧的最大特色是生活气息浓厚,语言风趣幽默,反映现实生活迅捷、生动。本次展演的吉剧《时代楷模——吴亚琴》,是根据被中宣部等部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社区书记吴亚琴先进事迹创排的。吴亚琴是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她二十年如一日,模范履行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职责,竭尽全力为群众谋幸福,帮助群众解决大量实际困难,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吉剧《时代楷模——吴亚琴》分为四幕,剧目采用倒叙手法,运用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展现吴亚琴20多年来竭尽全力为群众谋幸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先进事迹,体现了吴亚琴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敢于担当、干事创业的楷模精神。同时,剧中的故事都是据吴亚琴的真人真事创作而成,其中包括她为居民办班学习、找工作;为居民解决矛盾、解决问题;照顾身边孤寡老人、助老人落叶归根、帮助服刑孩子见父亲最后一面等,生动感人,深受观众欢迎。

     

        (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