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1日 星期二

    编辑札记

    新万有,廿年的记忆

    作者:俞晓群 《光明日报》( 2015年12月01日 11版)

        十年前有记者采访,问道:做了20年出版,最让你难忘的项目是哪一个?当时我毫不犹豫地说,是“新世纪万有文库”。十年后的今天,我已经做了30年出版,如果再问我这个问题,答案依然如昨。

     

        一个观点,20年不变,不是因为我抱残守缺,也不是因为我再无进取,而是因为“新世纪万有文库”的魅力犹在,影响犹在,活力犹在。尤其是我由此接受了那样一个观点:文化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的创新往往蕴含于守旧之中。没有旧日根基的传承,任何标新立异都很难站得住脚,很难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不是我提出的观点,但它却在我的实践中屡屡得以验证。

     

    从老到新的承继

     

        那是在1995年,我主持辽宁教育出版社工作刚两年。一次到古旧书店淘旧书,买回一大摞当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翻阅中,我读到王云五在20世纪30年代为出版“万有文库”所写的总序《印行“万有文库”缘起》。其中阐明出版“万有文库”的设计思想:论规模,“冀以两年有半之期间,刊行第一集一千有十种,共一万一千五百万言,订为二千册,另附十巨册。”论范围,“广延专家,选世界名著多种而汉译之。并编印各种治学门径之书,如百科小丛书,国学小丛书,……”论市场经济,“一方在以整个的普通图书馆用书贡献于社会,一方则采用最经济与适用之排印方法,俾前此一二千元所不能致之图书,今可以三四百元致之。”论参与者,胡适之、杨杏佛、张菊生等均在其中。论编辑,王云五说:“更按拙作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刊类号于书脊;每种复附书名片,依拙作四角号码检字法注明号码。”后来王云五又主持出版“万有文库”第二集2000册,两集合计4000余册。那些年,我对这段文字反复研读,多次在文章中引用,并且一再感叹:这样的文化理想,这样完整的出版思想,读罢我们真的无话可说!

     

        此文对我一生影响巨大。首先,他让我知道前辈的伟大,我们必须抱着谦虚的态度亦步亦趋;其次,他让我找到一条从事出版事业的路径,即以普及大众的文库出版作为一生的文化追求;再次,他让我萌发了承继前贤的愿望,提出出版一套“新万有”的设想。

     

    从生到死的记忆

     

        有了上面的认识,我开始向专家请教出版“新万有”的方法。首先是扬之水向我推荐杨成凯先生。京城真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你不知道在何时何地,会出现一位何等神圣。也是扬之水有眼力,初次见到杨成凯,他面上呆头呆脑,但讲起版本来,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南到北,条分缕析,头头是道,口若悬河,终日不倦。记得在1996年沈阳,杨先生为我们初论版本大势三分,篇幅数量应该在王云五4000册之上。由此引出“古代文化”部分,由杨先生亲自操刀;“外国文化”部分,由沈昌文先生操刀;“近世文化”部分,由陆灏先生操刀。三位统帅各取笔名曰林夕、王土和柳叶,身后还加盟一大批专家,如陈原、刘杲、傅璇琮、袁行霈、黄永年、王学泰、陈子善、傅杰等。当然沈先生及吴彬、扬之水等贡献极大,他们出面组织了一个庞大的编委会,成为丛书操作的重要基础。

     

        就这样从1996到2003年间,我们一共推出“新世纪万有文库”6集,每集都在百种上下。后来我因故调离辽宁教育出版社,这套文库出版也逐渐销声。到2005年文库出版十年之际,我心潮澎湃,挥笔写下《“新世纪万有文库”十年祭》一文。直到今天,还有许多读者不断给我留言,希望能够重印这套文库;有些收藏者在网上拍卖全套“新世纪万有文库”,价格已经达到5万元以上。不过因为版权和出版能力问题,我一直没有办法满足读者的要求,深以为憾。尤其是今年8月间,杨成凯先生不幸病逝,让我深感岁月无情,从书到人,生死变迁,如此真实地在我眼前略过。

     

    再生的努力

     

        2009年我来到海豚出版社工作,不久就向沈昌文提出重启“万有文库”的设想,希望找扬之水、杨成凯和陆灏商量。沈先生说现在前两位都成了大学者,忙得很,还是去找陆灏吧,他应该有办法。于是我们去上海找陆灏,经他建议,我们才引出“海豚书馆”的故事。从2010年开始出版,目前已经有近90册面世。这套书虽然形式上与“新世纪万有文库”不尽相同,但其精神实质是没有变化的,文化追求也是一以贯之。“海豚书馆”面世之初,沈先生曾写文章《“海豚书馆”缘起》,放在每册书前,文字极其感人。他写道:“我知道海豚天使的故事——天使想给海豚一个吻,可是海太深了。海豚想给天使一个拥抱,可是天太高了。‘天使,我如何才能得到你爱的馈赠?’海豚痛苦地低鸣。现在解决海豚痛苦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来自黄浦江边的著名渔人——陆灏。他结识那么多能写善译的天使,他们一定会给海豚以深爱……我高兴自己现在也还是‘三结义’(沈、俞、陆)中的一员,虽然什么事也没力气做了。我今年79岁,能做的只是为人们讲讲故事,话话前尘。以后,可能连这也不行了。但是无碍,我不论在不在这世界,还是相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俞、陆的合作会有丰富的成果。遥祝普天下的天使们,多为这两条来自祖国南北两隅的海豚以热情的支持!”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会心怀感动,同时惭愧自己在前辈面前的无所作为;我也会鼓足勇气,力争为“新万有”之梦,再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俞晓群,作者系海豚出版社社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