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你有多少才,我搭多大台”

    ——武警政治学院倾力打造中青年教员骨干队伍

    作者:本报通讯员 徐连宗 高晓洲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30日 07版)

        邹海宁怎么也没想到,刚刚30岁出头的自己竟被委以重任——当上了部队管理教研室的“头儿”。与她同时走上教学领导岗位的,还有6名创新意识强、学历能力高且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青年教员。近年来,武警政治学院把打造一支与高层次任职教育相适应的中青年教员骨干队伍作为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一支高素质的教员队伍正在崛起。

        就在几年前,随着武警政治学院教学转型和学科专业调整,一大批教员面临转型转岗,几名老教授的退休,更加剧了教员队伍结构性矛盾。师资队伍青黄不接,一些课程只得聘请校外专家任教。学院党委审时度势,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对外,多方引进,20余名学院急需的军内外优秀中青年专家充实到教员队伍里;对内,培养帮带,截至目前,30余名学历教育教员成功转型为任职教育教员,重新走上讲台。

        “你有多少才,我搭多大台”,这句话在武警政治学院早已尽人皆知,为使青年教员迅速成为教学科研的“行家里手”,学院党委想尽一切办法为人才成长铺路搭桥,为年轻教员打造展现能力的舞台。学院启动人才孵化工程,制定了《中青年教员培养规划》《优秀人才支持资助计划》等5个培养方案,成立专家督导组,为每名年轻教员配备“教学科研导师”,积极开展助教练讲、比武、讲座和科研交流活动,加强师德建设,推行业务资格认证制度,组织过“教学关”和“科研关”。实行“创新人才工程”,按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3个层次,遴选160多名优秀青年教员作为培养对象,每年投入150万元专项经费重点培养,还设立了200余万元“科研创新基金”,鼓励青年教员投身科研创新活动。武警部队优质课大赛夺魁的青年教员张鑫,就是学院“人才孵化工程”的受益者。学院根据他的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指定专人传帮带,并创造机会送学深造、下部队代职,使他迅速成长为学科的“顶梁柱”。

        “实干者实惠,优秀者优先,有为者有位。”武警政治学院党委敢于突破常规,引进竞争机制,变单纯的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实行教员“挂牌”上岗,学员“点菜听课”制度,让学员对教员的授课进行“公正裁判”,看学员满意度,看科研成果的“含金量”。与此同时,学院大胆开通“绿色通道”,让优秀年轻教员不参加教研室排队,不参加部、系遴选,不参加学院平衡,乘坐“直通快车”参加评审,成绩优异者可提前晋升职称。随后,《跟踪培养优秀人才暂行办法》《教员准入与准出机制》等一系列用人机制相继出台,改变原有论资排辈的用人习惯。对年轻同志要敢于压担子、及时架梯子,青年人才才能冒尖子。通过给任务、建平台,上一线、挑大梁,年轻教员们迅速崭露锋芒。目前,武警政治学院45岁以下教员占教员总数70%,每年承担的课时量占80%,核心期刊刊发量占80%,承担的武警部队、全军和国家级课题占80%。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或被总部作为深化改革的参考依据,或在部队建设和遂行多样化任务中得到推广应用。

        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自感“怀才不遇”、想混日子的教员也改变了心态,重整旗鼓,拿出全部精力投身工作中。通过综合施力,在武警政治学院形成了协力搞教育、潜心做科研的良好氛围。

        (本报通讯员 徐连宗 高晓洲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