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学科研究弱 医保未覆盖 专业人才少 公众接纳慢

    我国享受姑息治疗人口不足1%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30日 06版)

        你知道什么是姑息治疗吗?

     

        日前,英国《经济学人》发布《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在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死亡质量指数”的调查排名中,中国位列第71位,处于倒数第9位。该指数主要考核5大类指标:姑息与医疗环境、人力资源、医疗护理的可负担程度、护理质量、公众参与。从中不难看出,评价死亡质量的关键词是“姑息治疗”。

     

    姑息治疗是什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姑息治疗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和治疗其他痛苦症状,包括躯体、社会心理和心灵的困扰,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改善面临因疾病而威胁生命的患者和他们家属的生命质量。

     

        相关调查发现,中国社会对姑息治疗的接纳十分缓慢,大多数医疗资源都集中在治愈性治疗上,甚至不少晚期或终末期的患者仍然接受抗癌治疗,这反而于患者不利。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综合治疗科(原姑息治疗科)主任成文武介绍,姑息治疗不是放弃治疗。在医学领域,姑息治疗是相对于能够治愈的“根治疗法”而言,并不是“消极放弃”。肿瘤治疗从其对肿瘤医治的彻底程度可分为根治性治疗和姑息性治疗,前者对肿瘤起到治愈的效果,其结果是肿瘤去除后患者能够活着;而后者以不能治愈的肿瘤患者为主要治疗对象,尽可能地减轻痛苦和延长无(少)症状的生存期,尤其是对复发和转移以及晚期患者的处理,关注的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维持生命的生理功能,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仅仅为了延长患者有限的生命,其结果是为了患者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好些。

     

        两年前,漫画作品《滚蛋吧,肿瘤君》的作者熊顿、一位80后女孩曾引起广泛关注。她将一年多的抗癌经历用漫画记录下来,虽终遗憾逝去,但她面对疾病时坚强乐观,让有限的生命活得精彩,这也是姑息治疗的极好诠释。

     

    大城市先行一步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仅有不到1%的人可以享受到姑息治疗服务,且集中于上海、北京和成都等大城市。

     

        记者了解到,上海的姑息治疗走在了全国前列,并在逐步加大对姑息治疗的扶植力度。2012年3月1日,上海市卫生局宣布,将在全市18个区(县)各确立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舒缓疗护病区,专门接诊收住癌症晚期患者。

     

        在此之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就成立了舒缓疗护病区,开展姑息治疗,是全国三甲医院中第一个成立姑息治疗专科的医院。目前该病区拥有12张床位、5名医生、15名护士,并致力于通过联合有能力、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建立舒缓疗护病区,实现双向分流;同时,通过联合社区医院和宁养院,开展社区癌症患者临终关怀服务。近年来,医院还与志愿者服务团队合作,给予患者包括心理咨询、法律服务、生活慰问等一系列服务,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不少晚期癌症患者能在无明显痛苦的条件下,安排生活和工作。有些病人通过姑息治疗,获得了数月甚至更长的“自由时光”,得以了结夙愿,妥当安排好与亲友的告别和后事的处理。

     

    我国供求落差巨大

     

        《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指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包括肿瘤疾病在内的慢性疾病患者数量日益增长,进而对姑息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多,但目前的医疗条件只能满足0.3%的患者需求,如何让人们有尊严地死去将是一项长期艰难的课题。

     

        成文武认为,大致有四方面因素影响了我国姑息治疗的发展。一是我国的姑息治疗尚未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地位不高,从业医师的归属感也不强,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也很受影响,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二是医保政策未能有效覆盖,在我国,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费用均能纳入国家大病医保范畴,而姑息治疗不在其中。三是在临床工作领域缺乏顶尖的治疗专家以及培训认证机制,姑息治疗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国外拥有专门的硕士学位课程,而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姑息治疗处于医学教育的边缘位置,许多医院只是通过其他临床科室专家兼职的方式来解决人员紧张的问题,很难将姑息治疗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四是公众对于姑息治疗的接受度仍有待提高。

     

        成文武说,我们不能只盯着“病人”的“病”,而应该更关心其主体“人”。当生命不得不停摆时,让它安闲地离开,彰显的正是治病救人的医学人文之光。

     

        (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