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沿线各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财富。“一带一路”建设是古代丝绸之路在当代的精神延续,也是各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扩展。追本溯源,“一带一路”新时代的建设发展,需要我们从共同的丝路精神中汲取营养。
一、社会发展,源于贸易互通。回溯历史,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持续,在于商品贸易。与贸易相伴的,是文明交流和社会进步。孤立的文明只能错失文明发展的大好机遇。
二、贸易互通,推动文化交融。通过丝路贸易带来的新资源、新物产和新技术,一旦融入自身文化肌体,就成为内在生长的基因。
三、文化交融,促进民心相通。交流起步于器物贸易,逐渐扩展至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但是,要实现从交流到交融,首先就是要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文明互鉴、包容发展的社会根基。
综上所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要致力于构建“商贸圈”、“文化圈”和“朋友圈”。
四、以道路连通为先导,打造一带一路“商贸圈”。要实现一带一路“商贸圈”的货畅其流,作为大运量高速度的铁路交通,无疑是最现实、最经济和最可靠的选择。目前,六大经济走廊和九条出国通道规划,已搭建起一带一路“商贸圈”的实体架构。
五、以共同进步为宗旨,形成一带一路“文化圈”。“丝路经济带”发展应以共同进步为宗旨,强调包容性,同时注重寻找寓于差异性、多样性中的同一性,以形成具有最大公约数的“文化圈”和不同文明的共生共荣。“一带一路”沿线文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但在根本的价值理念上并无本质差异,这是建设一带一路“文化圈”的文化基础。
六、以包容发展为目标,建设一带一路“朋友圈”。中国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包容性。这一理念影响下形成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体现着“求同贵和”的理性光芒。因此,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在充分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形成彼此交融与互相学习的“朋友圈”。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尊重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明,使其均享有平等、共生、自由的发展机会,这是包容性发展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