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大观副刊·文学时空

    拙于创新则难抵巅峰

    作者:逄金一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7日 15版)

        李攀龙这个名字在明代文坛如日中天。明代诗歌界,最有名的是“前七子”与“后七子”,而李是后者的领袖,影响明代文坛数十年。

        李攀龙一生写下了1400多首诗,但仍有一些逸诗少有人知,如那首《四里山》:“床头浊酒泛黄花,门外萧萧五柳斜。此日登高人尽醉,谁知秋色在陶家。”这首诗载于明人俞宪《盛明百家诗·李学宪集》,应作于攀龙乡居时期某一年的重阳节。用笔不重,轻轻一带,却带出了无尽的秋思与时光易老的感慨。

        李攀龙诗句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佳句桥段不少,如“孤城山下出,大陆日西流”(《即事》),“北风扬片席,大雪渡黄河”(《黄河》),“大清河抱孤城转”(《白雪楼》,写济南),“泉流霜下白”(《冬日村居》,写济南泉水冬夜之美)。他的乡居诗写得也极好,如那首《许殿卿、郭子坤见枉园林》:“田家何所有,樽酒结绸缪。散发坐园中,辘轳牵寒流。击我青门瓜,聊且克庶羞。雨气荡暄浊,披襟御南楼。开轩纳山色,余映一以收。云霞罗四隅,烟火蔽林丘。伏阴秀禾黍,饷妇媚原畴。西望华阳宫,若见清河舟。登临信亦美,旷然销人愁。愿君爱景光,多暇还相求。”这是作者辞归后的诗作,他的心情是轻松、宁静的。身心宁静中,眼中的景物山水都充满情趣——雨水涤荡了暑气和污浊,云霞如彤,湖光山色尽入眼中,田野上成片成片的庄稼把大地装扮得绿油油的,而一两个往来其间送饭的妇人将这景致点缀得更富生机。整个来看是一种相当惬意的心灵体验。

        李攀龙的诗很有自己的特色,我们来看《过吴子玉函山草堂》:“玉函山色草堂偏,恰有幽人拥膝眠。树杪径回千涧合,窗中天尽四峰连。绿阴欲满桑蚕月,白首重论竹马年。就此一樽无不可,因君已办阮家钱。”这首诗,写到济南的玉函山、佛峪,满是平常话语,娓娓道来,既不拔高,也不刻意打造境界。而这正是李攀龙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但总体来看,比起唐诗、汉魏诗,李诗在气势、内力、格局、关注点上还是略为逊色一些,可以说并没有超过前贤,也基本上没有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气象与气概。精于模拟,拙于创新,使李攀龙没能成为中国古代顶级的诗人,没能够比肩李杜。这是让人极其遗憾的。他是明代最有可能冲击中国古代最杰出诗人的人选之一,但是他并没有再使一把劲。我想,这与其说是个人的因素,倒不如说与整个明代诗歌的时代性追求有关。李攀龙“文主秦汉,诗规盛唐”,在创作上专事模拟,于古文辞,他认为“不必有所增损”“句得而为篇,篇得而为句”,篇篇模拟,句句模拟。这与明代那个停滞的时代是相宜的,但放在时时处处讲究创新的今天,怕就不行了。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博士后,现供职于《济南日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