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精品奉献伟大时代

    ——看安徽文艺创作如何好戏连台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7日 01版)

        “又见徽班传人!”今年9月21日晚,大型京剧《抗倭将军戚继光》在中国评剧大剧院上演,细心的首都戏迷一算:这可是今年安徽进京演出的第八台“大戏”!

     

        文艺皖军“好戏连台”,不仅在北京的30多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超八成,而且唱遍了大江南北。与之对应的是,在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安徽有8部作品获奖,跻身全国前三。

     

    循规律 增活力

     

        “文艺精品必须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告诉记者,文艺皖军的精品创作遵循社会主义文艺规律。

     

        针对艺术创作存在的问题,安徽建立健全了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整合国内艺术资源,建立剧本库、题材库,推动题材、素材向艺术产品的转变。“过去是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现在是放眼全国搞创作。”安徽演艺集团董事长张居淮谈及《徽班进京》时说,“我们请国际知名的戏曲导演徐勤纳执导,国家话剧院的王培森担任舞美设计,加上我们自己的优势资源,真正实现了优化。”

     

        精品,一定是精益求精的艺术。唱红全国的《小乔初嫁》,从创排开始,就广邀一流专家从思想价值、人物刻画、情感表达进行研讨,既不解构经典、不戏说历史,又进行大胆创新,用现代审美诠释经典故事,叫好又叫座。

     

    靠改革 添动力

     

        不仅在国内演遍大江南北,文艺皖军也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主流舞台频频出现,精湛的传统技艺与精彩的中国故事,让当地观众一次次起立鼓掌。面对着演出影响力的提升和演出效益的大幅度增长,安徽演艺集团总经理李梅梅说:“精品是演出来的,是改革激发的。”

     

        安徽,是全国第一个全面完成演艺院团改制的省份,也并没有停留在“换一个牌子”的形式层面,而是坚持文艺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在路上”。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激发发展活力,努力为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年度专业考核刚刚结束,原创剧目《不越雷池》就举行首演,同时赴印度演出的剧目又在艺术审查……初冬的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职人员是那么忙碌。院长蒋建国告诉记者,剧院通过内部改革重组为“一团”“二团”和“小梅花实验剧团”,创新了业绩考核方法,竞争和激励机制得到强化,演艺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演出活力进一步迸发,既发挥了知名演员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带动力,也为优秀青年演员提供了锻炼、成长的平台。

     

    接地气 扬魅力

     

        “没想到在校园里能够看到这样的大戏!”11月10日晚,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厅里,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话剧《徽商传奇》正在上演,精品艺术的魅力让广大师生为之倾倒。

     

        “艺术之树只有植根生活沃土才能常青繁茂,精品创作尤其要‘接地气’。”曹征海告诉记者,安徽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按照中宣部部署,大力推进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活动,1500多名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成果丰硕。“接地气,走下去”,已经成为安徽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常态,为精品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养料”。

     

        源自生活,服务人民。在大力推进精品创作的同时,让精品大戏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今年,安徽第二届文化惠民消费季如期而至,以财政补贴的形式呈献出2700多场文艺演出。除了慰问演出外,其他演出均实行低票价,普遍10元,最高不超过80元。

     

        (本报合肥11月26日电 本报记者 李陈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