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

    时代先锋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记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上)

    作者:本报记者 刘小兵 郭超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5日 05版)
    阎肃(中)在空军某部采访创作,受到热烈欢迎。本报通讯员 谭超摄

        “白马褂、黑裤子,镜头前一位矍铄老者谈笑风生。浑厚而清亮的声音让闻者侧耳,笑逐颜开的神态让见者颔首。”两个多月过去了,光明网记者李丹依然清晰记得,当时采访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阎肃的情景。作为“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百位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首期邀请嘉宾,85岁的阎肃十分敬业,在150分钟的拍摄过程中,他一气呵成,丝毫没有倦怠。

     

        这不是阎肃第一次与光明日报打交道,他的“光明情缘”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发表文章称赞新创歌剧《江姐》,阎肃的名字从此频繁登上光明日报。2010年,在他从艺60周年暨80岁之际,光明日报用整版刊载对他的专访及其主要作品,一向低调的阎肃“被迫”高调了一把。而每次光明日报提出采访或约稿要求,他也是有求必应。阎肃认为,光明日报是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渠道,他希望年轻人通过主流报纸关心国家大事。

     

        弃学从艺、步入军营、扎根基层,在光明网的演播室里,阎肃的精彩人生随着他的激情讲述慢慢展开:从一名爱好文艺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一位“忠诚的部队文艺战士,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娘》《胶东三菊》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多少年来,他在全国观众面前都是身体硬朗、谈笑风生的“可爱老头儿”。他做总顾问总策划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9·3文艺晚会”的旋律还在人们脑海中回响,他担任《星光大道》嘉宾时的画面还在电视屏幕上闪烁,他编剧的民族歌剧《江姐》正在四川各地巡演热映。然而,就在此刻,这位85岁的老人却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静静地躺在医院病床上。

     

    毕生心血绣“红旗”

     

        “爸,您有没有什么一直想干而没干的事呢?”“没有。”

     

        “那有没有什么遗憾?”“没有。”

     

        “怎么可能?”“真没有,因为我一直都是组织让干什么就努力把事儿干好。”

     

        这是阎肃昏迷前,与儿子在空军总医院的对话。的确,阎肃一辈子都在“听召唤、跟党走”。

     

        哲人说,信仰就是生命车。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产生什么样的行为。阎肃的信仰并非从天上掉下来,他的父母是忠实的天主教教徒,他从小受洗,在重庆一家教会学校读过5年书,原本学校准备把他推荐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当作未来的“教父”培养。可是,阎肃后来的路却与此渐行渐远。

     

        1946年,那是一个“追求进步就是民心所向”的年代,阎肃考取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以来的新诗、老舍的戏剧、巴金的小说,最令他心驰神往的是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之后,他参加一系列进步学生运动,读《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慢慢成为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成员。

     

        用阎肃自己的话来说,那时“我对共产党最朴素的心理就有了”。怀揣一颗朴素之心,他投身历次“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尽管镇压人员抡着带铁钉的大棒子,尽管流血牺牲冲突不断,忠诚信仰的底色却在一次次洗礼与实践中沉淀加深。最终从朝鲜战场的战火中归来的阎肃,如愿入党、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

     

        谈及阎肃的信仰,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动情地说:“半个世纪前,阎老擎出一面红旗,此后,他用毕生的心血来绣,一针一线,一生一世。”

     

        为纪念建党70周年,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恰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人劝他要慎重,可他非但没有动摇信念,反而激情创作,十八天完成剧本。“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哪管它道路平不平。”“只要能为党报效,头可断血可抛,有什么天大的重任我来挑!”总政歌剧团原团长、作曲家王祖皆认为,这些唱词充满了阎肃对党的忠诚。阎肃则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什么样。”

     

        2009年,在国庆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创作过程中,阎肃又以79岁的高龄,领衔文学部主任。时任该剧总指挥的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晓光说:“考虑到阎肃的年龄,我本想让他做顾问的,可他坚持要求到创作一线去。那一年,他起早贪黑,一丝不苟,创作的《我的家园》《马兰谣》艺术效果特别好。”对这段高难度创作,阎肃是这样形容的:“一路发烧般走过来,始终热度不减。”

     

        入党前,阎肃认为共产党了不起,崇拜党;入党后,觉得自己离党员的要求差得挺远,凡事以共产党员的标尺丈量自己。空政文工团团长张天宇回忆说,平时阎肃的社会活动非常多,但每次出去时,都会打电话给他请假,“团里有他这样的老同志,是一笔宝贵财富”。

     

        这次得病住进重症监护室之前,他特别对儿子强调:“不管我遇到什么情况,不准你们跟组织上提一点要求,我把这一生完全彻底地交给组织,组织上已经给予我的太多,我却回报太少。”

     

    吹响时代的“号角”

     

        “战斗的烽火淬炼着我们钢铁的翅膀,英雄的旗帜飞扬着我们忠诚的信仰。”这是阎肃最新创作的一首关于空军的主旋律歌曲。据演唱者、空政文工团演员刘和刚说,阎肃在20世纪60年代为空军创作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已经传唱半个多世纪。阎肃认为在新时期需要有新的歌曲来表达当代空军对党的情感。于是这首昂扬明快、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诞生了。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阎肃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虽然当时社会上已经有多个不同艺术门类的《江姐》,但阎肃对那个时期的重庆生活稔熟于心、对革命先辈非常崇敬,他充满自信:“即使是炒冷饭,我也要炒得好吃。”伏案18天,阎肃完成《江姐》初稿。拿回团里讨论,许多人感动得落泪。阎肃又怀揣剧本,和编导人员几下四川,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终于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5次复排、演出1000多场的奇迹,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开放初期,阎肃借为电视剧《西游记》写主题歌的机会,向社会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以艺术的形式告诉人们,改革的路就在脚下,鼓励人们勇敢往前走;创排歌剧《特区回旋曲》,反映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歌颂改革开放。

     

        一切经典的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阎老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一个作家。回顾他的作品,不论是立意,还是创作手法,都是紧跟着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的。”著名作曲家温中甲如此评价。

     

        主旋律的作品每年都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的却不多。在阎肃看来,当下的主旋律歌曲太喜欢直白的歌词。如何创作出能永久流传的红歌经典?阎肃这样总结他对主旋律作品的看法:“主旋律作品要入心,首先要入耳,要像涓涓清泉滋润人心。”此外,文化艺术创作不能冷落人心,而主流价值观恰恰来自人心,人心中的那种美好、善良、真诚,正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近些年,阎肃在光明日报陆续发表一系列文章,关注文艺健康发展,如2006年的《十位文艺界名人呼吁——打击盗版从我做起》,还有不少评论当下某些电视栏目优劣的文章,激浊扬清,始终高唱主旋律。

     

        “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阎肃扛起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贬值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歌声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他创作的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当社会上有一阵子恶搞红歌、歪曲主旋律时,他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倡议,还连续3年担任中国红歌会评委;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京腔京韵的歌曲,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

     

        “在共和国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并流传至今。这些蔚为大观的杰作,足以构成中国音乐史册中最华彩的乐章。”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词作家王晓岭说。

     

    走到哪里都像“一团火”

     

        “有思想”“有学问”“有办法”“有魅力”,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孟卫东将阎肃称为“四有新人”,他最喜欢阎肃的第四点——“有魅力”。“阎老的魅力在于他有趣味,懂幽默,很随和,易沟通,和他在一起工作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

     

        阎肃的这种魅力,让每个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印象深刻。大家都说每次看到阎老都是朝气蓬勃的,他走到哪里都像“一团火”。

     

        “阎老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想保持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就要做到文艺各个行当无所不涉猎,广种而多收,种的面积很大,同时单位面积产量又很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院长、著名剧作家刘锦云说,“从这个意义上说,阎老堪称‘劳动模范’。正因为他的勤学苦练,才有了多产优质的创作。”

     

        从1986年开始,几乎每年的“春晚”,阎肃都是核心创意人员、评审专家。每年的除夕夜,他都是在央视的演播大厅度过的,直到大年初一凌晨三四点才赶回家。导演黄一鹤讲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有一年阎肃正在筹备央视春晚时,家里来电话说母亲病危。他刚要买票回家,却得知母亲已经去世。他强忍悲痛,没有回家,把母亲辞世的难过心情静静地收起,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千家万户送去欢乐和祝福。

     

        1999年初,总政艺术局组织专家巡回全军各部队审查指导参加全军文艺会演的节目。阎肃对所有样式的剧目和节目,无论是歌曲、戏剧、小品、相声,还是杂技、魔术,都能谈出恰如其分的意见,都能出新点子、出新招,让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二炮政治部文工团原团长、作词家屈塬对阎肃推崇备至:“这不仅是水平,更是一种胸怀。阎老无论在什么场合,总能敞开怀抱,把他的经验和想法无偿提供给大家。阎老85岁的人了,没有一点儿老态龙钟的样子,才思一直不枯竭,越活越精彩,越活越达观,越活越睿智。”

     

        进入新世纪,阎肃担任过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作为评委,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此外,他还告诫其他评委不要搞小圈子:“评委就不该把圈子带进赛场,如果真要画圈子,你就画个大圈子,把所有的小圈子都画到自己的大圈子里,把所有的选手都画进去,这才算本事。”

     

        80多岁的阎肃笑称自己是80后,生活中的他确如80后年轻人一样,热情拥抱新事物,因此嘴里常会蹦出“偷菜”“雷人”一类的词语。他坦承,自己喜欢李宇春,是个“老玉米”。渴望新知的他,把阅读和求知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感到乐趣无穷。书籍不仅为阎肃带来创作上的帮助,也是他的“精神故乡”。阎肃认为:“心灵上的故乡,都是在我们的先贤笔下。像鲁迅先生、老舍先生、曹禺先生、巴金先生的作品,我从小就读,真是长见识,长知识,长学问,而且长性情。从中,我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阎肃总说,永远要有一颗童心。他总是像孩子一样快乐,极少用愤怒和忧愁的情绪来对待世间事。他的生活很简单,粗茶淡饭、布衣棉衫。他和人相处也遵循简单的原则,不逢迎、不抱怨,坦诚相待。一场春雨,几片落红,南飞的大雁,西沉的落日,阎肃都觉得是那么的新奇美好,这也许就是他能永葆创作之树常青的秘诀。

     

    传好艺术“接力棒”

     

        “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它,都欣赏它。《常回家看看》就是这样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阎肃说,“那年,歌手陈红拿着这首歌找到我,当时我一看就觉得是首好歌,就推荐给总导演陈雨露。歌曲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感动了很多人。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都会发生。”

     

        阎肃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不仅在艺术上手把手毫无保留地传授,而且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团里搞一些大的活动,他都把年轻人往前台上推。《江姐》5次复排,他都默默地站在幕后,甘当人梯,乐作嫁衣,用50多年的心血把一代代“江姐”送上舞台。今年9月28日,在住进重症监护室前一天,阎肃还躺在病床上为年轻后辈修改歌词、指导创作。

     

        如今已是空政文工团副团长的陈小涛还记得多年前刚来团里时,发现团里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住的是平房,有些失望。“我们刚放下背包,阎老他们就到宿舍来看望我们,对我们嘘寒问暖,送来大衣给我们御寒。”陈小涛的眼中已泛起泪花,那时正好快过年了,阎肃还提议让团里的老艺术家们,从各自家里送一道菜来,“阎老那时从家里拿来的是八宝饭,香甜的味道至今难忘。”

     

        “论资历和年龄,阎老在团里是最老的。在年轻演员的眼中,他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又是一位乐于助人的朋友,还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空政文工团原团长杨月林说,阎老把将艺术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给年轻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伊泓远是空政文工团演员、第五代江姐扮演者。在排练中,由于年龄、阅历的差异,她对整个剧理解不够深刻,特别是对江姐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把握不准,压力非常大,一时间产生放弃的念头。关键时刻,阎肃帮助了她。他坚定地对她说:“你年轻,没有失败!”伊泓远回忆,阎肃教年轻人很有方法和耐心,厚厚的剧本,每一幕、每一场、每一句、每一个字,他都非常认真地讲解,直到演员理解了为止。

     

        “阎老对我们小辈的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他抽烟,但是从来没有在我眼前抽过一根烟,这是对声乐演员的保护。”空政文工团演员、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的王莉对这个小细节记忆犹新。

     

        阎肃怎么对待生活,生活也怎么对待他。他很得意身边人对他的态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们都喜欢我。阎肃至今没出过个人的作品集,无论是戏剧还是歌曲,无论是书还是光盘。他灿若星辰的艺术履历都传贮在人心中,传贮在生活中。

     

        有人评价,阎肃的创作一直在追赶时代,弘扬正气,他是那个真正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一个人的精神可以无限。阎肃昏迷了,但他的生命却早已伴随着他的作品,融入这个伟大时代的滚滚洪流,与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每一个音符一起跃动。

     

        (本报北京11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刘小兵 郭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