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铭记历史 共铸和平

    《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纪录片展映活动侧记

    作者:本报记者 王传军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3日 12版)
    观众在参观展览。王传军摄

        中国驻美国使馆日前举行了《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纪录片展映活动。中国驻美使馆公使吴玺、以色列驻美使馆公使斯图曼、美国犹太人委员会亚太研究所主席斯通出席展映活动并致辞。来自美国政府机构、国会、智库、媒体、教育和文化界等200多人参加了该活动。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该片片头中,诚挚感谢中国人民曾对犹太难民给予的帮助,并称以色列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吴玺在致辞中表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同时,无私地接纳了数万名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为他们在生死关头提供了安全的避风港,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和犹太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世界各国人民给予中国抗战的宝贵支持。历史充分证明,当人类社会面临重大挑战,只要爱好和平的人们团结起来、携手合作、并肩战斗,和平与正义必将取得最终胜利。斯图曼在致辞中强调,他是上海犹太难民后裔,感谢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给予犹太人民的无私帮助,也很高兴看到中犹人民之间的友谊历久弥新。

        据介绍,纪录片《生命的记忆——犹太人在上海》由上海文广集团下属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筹拍,共分三集,每集30分钟,分别为《逃亡上海》《融入上海》和《隔都生死》。摄制组历时8个月,辗转德国、奥地利、美国和以色列等多国,采访了近40位曾经避难上海的犹太难民以及研究相关历史的专家学者,既有亲历者的感性讲述,也有研究者的严谨论述,以中立客观的角度,再现了二战期间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的这段历史。据资料记载,1933—1941年间,上海总共接纳了近两万名为逃离纳粹的屠杀和迫害而从欧洲来沪的犹太难民,为他们撑起了一艘“诺亚方舟”。1943年2月,日本侵略军宣布在虹口提篮桥地区建立“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强行把1937年及之后来沪的犹太难民迁入虹口提篮桥地区一个不足一平方英里的地方。在艰苦的岁月里,近两万名犹太难民与当地约十万中国居民友好相处,患难与共。纪录片里,现已85岁高龄的贝蒂·格列宾奇科夫说:“如果我没去上海的话,我现在就不可能坐在这里。因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是当时仅有的、可以为近两万欧洲犹太人提供避难港湾的地方。那时候我们并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艾芙琳·鲁宾称:“对这个城市,我真的是从心底里感谢。因为我在上海活了下来,才有了四个子女,我还有十二个孙辈,我创造了我自己的家族。我是家里唯一幸存的孩子,就因为我一个人幸存,现在才有了这个大家族。”

        展映现场,不仅播放了该纪录片片段,主办方还为观众呈现了题为《犹太难民与上海》的系列图片,由“逃亡上海”“难民生活”“隔都岁月”“邻里和睦”“重启风帆”和“难忘历史”六个部分组成。这些珍贵的历史图片从多个角度生动记录了犹太难民逃往上海,并和上海人民一起经历苦难、最终迎来和平的历史过程。年过七旬的犹太人哈里·里诺维斯带着老伴非常认真地看着一组又一组图片。他告诉记者:“自己是犹太人,虽然与老伴没有在上海生活过,但这些信息量非常大的图片展却将他们带到了那些艰难的日子,感谢中国当时收留了这些犹太同胞。”

        最让记者动容的是,不少曾在上海居住的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了自己第二故乡。在采访中,这些犹太老人们情不自禁地总会说几句上海话,可谓“乡音无改鬓毛衰”。在上海出生的犹太难民露西女士说,她的护照上出生地一栏,至今仍写着上海。曾为上海犹太难民的贝蒂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常常回想起在上海的日日夜夜,虽然那是一段苦难的日子,但是上海人对犹太人非常友善。当时她还是孩子,与上海本地孩子一块儿玩耍,互相帮助。她在上海成长并结婚,她的结婚照目前正陈列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内。她还常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回上海走走看看,吃上海的街边小吃。

        曾到中国学习中文、现为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二学生的犹太后裔温海涵对记者说,他以前曾听说过犹太人在上海避难的事情,但今天的纪录片与图片展览生动地再现了犹太人与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患难之情,很有教育意义,“我在中国待过,中国人真的非常好。”

        (本报华盛顿11月22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