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失明教师的课堂照样精彩

    ——记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贵阳白云三中教师刘芳(上)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柳路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3日 04版)

        1997年以前,刘芳是一名中学教师,结婚生子、上课逛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然而,黄斑变性、晶体混浊、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七八种严重的眼疾先后向她袭来。

     

        2006年,当她贴得再近,也看不到课本封面上的“语文”二字时,疾病彻底夺走了她眼前的世界!

     

        2015年,她与明眼人一样相夫教子、上课逛街,她还是白云三中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贵州省道德模范,她的数百场报告,感染和激励了上万人。十几年的磨砺和成长,刘芳战胜了绝望与痛苦,成了生命的强者。人们说:她用爱找回了光明!

     

    “记住多彩的世界”

     

        失明令人无法承受,而刘芳却说:“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还见过光明。”1997年,当医生告诉她几年内将彻底失明时,一向乐观开朗的刘芳悲痛欲绝。27岁的她,一个个不眠之夜,无尽的泪水与苦水险些将她淹没。冷静下来,她作出决定:把课本和教参全都背下来,并且开始学习水彩画,因为她要“记住这个多彩的世界”。

     

        逐渐失明的10年里,刘芳不仅加倍钻研业务,还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学习盲打输入。在病魔面前她十分镇定,为以后的生活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热爱生活”,这是她战胜黑暗的头一件武器。

     

        “我现在还和以前一样,特别爱逛街。”刘芳笑着说,“闺蜜告诉我颜色和款式,我自己搭配,大家看到了都说我很会买衣服。”刘芳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笑。“只要跟她在一起,就有听不完的笑话。”刘芳的同事毛艳红说。“刘老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她的学生陈航说。人们发现,她竟然比失明前还要乐观、还要阳光、还要幽默,她不仅记住了这个多彩世界,还把它在心中精心装点,带给他人的是一个更美的世界。

     

    “不能失去的事业”

     

        “刘芳老师对事业的热爱是一种信仰。”白云三中校长何代乾说,“她的乐观向上,感染了学生、老师和家长。只要她走在校园里,学生就会围着她,欢声笑语好像阳光充满了整个校园。”失明的刘芳不仅没有成为累赘,反而成为白云三中的宝贝。

     

        刚刚失明的时候,曾有人建议她放弃教师工作。“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经过千辛万苦,梦想实现了,我怎能再把它丢失?什么也拦不住我给孩子们上课、跟他们在一起。”对事业的热爱让刘芳一天也离不开讲台、离不开学生,也正是这份热爱支撑她走过黑暗的折磨。

     

        多年来,刘芳克服眼病带来的诸多不便,凭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教学成绩,获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和喜爱。由于她已经背过了课文和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因此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辅导集体作文时,她让孩子们自己朗读,全班同学一起修改、点评、打分,作文课让孩子们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综合训练。

     

        袁凤梅是刘芳曾经的学生,如今也是一位中学教师。她回忆起那年临近中考,母亲改嫁,父亲病逝,各种困难向她袭来。是刘老师把她当成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她。三年后,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贵州工作。在一次师德师风测试中,她写下了刘老师的事迹,因为在她心中刘老师就是高尚师德的化身。

     

    “用爱倾听”

     

        每天早上七点半,刘芳都会准时来到白云三中的心理辅导室,她现在是心理辅导教师。“可能因为失明,我的听觉和触觉变得特别敏感。”刘芳说,她会静静地听着孩子的倾诉。在心理咨询室里,她接待了几百名留守少年、后进孩子、单亲家庭孩子。“其实,我辅导过的孩子们心理都很健康,他们只是缺少爱。我懂得用爱倾听他们的心声。”

     

        近年来,她以“用爱倾听”为题目,在贵州各地的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用爱重新找到光明的故事。坚毅的个性、幽默的话语、真实的经历,打动和感染了无数心灵。

     

        刘芳先后采访了十所学校的学生、教师和校长,用倾听的方式完成了另外一份对农村教育的反思和梳理——2012年她创作出了17万字的小说《石榴青青》。这本书记录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变化和一群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她想通过这部小说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孩子,感染更多的师范生来农村教书,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爱的滋润。

     

        (本报记者 吕慎 柳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