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对策建议

    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作者:孙秀玲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2日 07版)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工单位等形成合力,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着力提升就业能力,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障工作。

        创新就业创业理念,树立正确择业观。据调查显示,多元择业现今已越来越成为高校毕业生的首要择业观念,他们更强调实现个人价值,薪金不再是首要考虑因素。但是,由于与社会接触较少,高校毕业生容易对其个人价值产生误判;同时,部分毕业生过于强调自我,忽视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人才需求。因此,应当从三方面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及择业观念。一是先就业、再择业。鼓励高校毕业生改变“一步到位”的传统择业方式,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情况、准确定位、合理规划。二是面向基层就业。激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参与就业,满足基层对人才的渴求。基层能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和广阔的施展舞台,高校毕业生能够帮助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是高效率的就业配置方式。三是自主创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调动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努力将其打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双管齐下助力就业。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着毕业生就业问题带来的压力,约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遭遇过短期就业、二次就业等困境。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在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完善。一是就业指导工作仍需细化。虽然各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效果并不显著。这是因为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停留在组织招聘会和指导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层面,不能为毕业生制定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更遑论对毕业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只有深化、细化就业指导工作,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毕业生,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就业指导办公室还可以制定分层分类的培养计划供教学部门参考,让教师及时了解社会用工需求,相应调节课程设置,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就业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时代,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之以前更为广泛,与此同时,就业信息渠道的多极性,也导致一方面信息量过大,毕业生难以获取有效信息;另一方面真假信息鱼龙混杂,毕业生难以辨别。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校、用工单位、媒体发挥权威优势,客观、全面、及时地进行发布,让毕业生能够迅速获得真实而有效的就业信息。

        强化就业创业保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将高校毕业生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失业保险制度是“先赋予权利,再履行义务”的保障措施,高校毕业生是促进就业的重点工作对象,将待业高校毕业生纳入覆盖范围,使这一群体可利用失业保险金参与专业的职业培训、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自主就业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政府可适当承担高校毕业生的失业保险基金,或通过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来吸引待业的高校毕业生参保。二是搭建创业就业平台。数据显示,政府为高校毕业生和用工单位搭建的多向选择交流平台以及牵头组织的专场招聘会等有助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三是建立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待业高校毕业生也应在保障范围之内。

        规范就业创业秩序,营造良好就业环境。政府应当进一步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人力市场秩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场地、技术等支持。用工单位应当树立科学用人观念,杜绝就业歧视,营造公平、自由、有尊严的就业环境,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高校应当努力打破学校之间、学历之间以及专业之间的壁垒,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以高校为基础、用工单位为主导、政府引导并监管,形成一个健康完善有序的就业市场和良好的就业环境。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