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佳作欣赏

    一颗人文的心

    ——徐冶摄影作品选

    作者: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22日 09版)
    人的面孔是神圣的,小凉山彝家老人一脸尊严。当山野地理与民风习俗相结合时,山里的农妇也都有了傲骨大气的势态。
    洱海湖水清澈,渔家农舍别样,构成一块永恒的画布,多一笔少一笔,波纹都会层层再现,红一块黄一块,阳光都能点点照亮。
    面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哈尼族在群山中耕作梯田,犹如山神的脸谱,优美而庄严,被称为“雕塑群山的子民”。这是我1990年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社教”时的作品。
    在哀牢山云海中世代居住着哈尼族山民,他们在独特的生态系统中创造发明了别具特色的梯田文化,那山寨的气息在雾聚雾散中孕育出一个文化群落。
    二牛抬杠的犁地方式已经少见,石碑拓片上反而常见。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活众多人口,这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奇迹,也是国情的表现。边民歌谣唱道:“吃饭靠种田,首先要犁田。犁过的土地,流金又冒油。”
    怒江大峡谷是一条民族迁徙的走廊,傈僳族到此止住了脚步,山上建千只脚房屋,江边开小水田种稻。

        2015年11月16日,风华正茂的光明日报摄影美术部主任、高级记者、摄影家徐冶同志突然离开了我们。在三十多年的摄影生涯中,他几乎走遍了祖国各地,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下无数精彩的人文与风光作品,并在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宽厚仁爱与身体力行带出了一支年轻的队伍,为光明日报的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就在过世的前一天,徐冶刚刚完成了其亲自策划的“中国文化江河——乌江篇”的采访工作,从重庆回到北京。近期,他正在带领部门的同志们全力组织好“光明日报‘身边正能量’手机摄影大赛”。除此之外,徐冶还曾经主持和参与“滇藏文化带考察”“长江上游生态行”“家乡的名山”等策划活动。

     

        “不要在一个地方拍一百张图片,要在一百个地方各拍一张图片。”这是徐冶的一贯主张和实践。他说:“一个摄影师的作品,对社会的认知反映在聚焦点上,自身的学养体现在构图里,视觉内容有着思想的力量,镜头后面是人的眼睛。”

     

        本期“佳作欣赏”栏目,我们选出徐冶摄影生涯中的部分佳作,让读者能再一次重温他镜头中的感情与生机。

     

        ——编者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