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政府举行“绿色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详尽地发布了未来5年的绿色发展规划。根据规划,上海要在近郊环形成500米宽的绿环,高速公路形成100米宽绿带,主干道两侧形成50米宽绿带,建成1000公里适宜健身休闲的城市绿道。城市公园形成“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三级体系,基本实现市民出门500米就有公园。
上海的绿色大手笔彰显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生态至上的发展理念,值得点赞。然而,在上海这样一座人口高度密集、摩天大楼林立、金融商业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里,用5年时间建成1000公里绿道,实现出门500米有公园,难度不小。笔者以为,最大难度是如何做到土地资源的高度集约化利用——毕竟建绿道和公园需要土地支撑。此外,还需科学绿化,向城市空间拓展包括楼顶绿化在内的立体绿化。
我国大城市绿地及公园“捉襟见肘”是普遍现象,其中既有城市规划欠科学的原因,更与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缺有关。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城市人均拥有公园及绿地面积11.18平方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例如,德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50平方米,美国是40.8平方米。在我国的大城市,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就更少了。例如,最年轻的大城市深圳人均公园面积仅有0.89平方米,而日本东京人均公园面积则近20平方米。
城市的首要功能是居住与生活,是否宜居是打造城市亲和力、增强市民幸福感的试纸与考题。出门见绿、抬头见园的城市,无疑更有亲和力,更具幸福感,也更能赢得市民的欢心与喜爱。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应优先满足市民对绿地与公园的需求。
要满足市民对绿色权益的渴望与追求,城市管理者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还要调整或摒弃过于依赖房地产发展的“土地财政”。在房地产经济如日中天的当下,大城市的核心地带可谓寸土寸金,一些城市将“黄金地块”用于商业地产开发,而不惜牺牲市民的绿色权益,这种“重利轻绿”的做法应当纠正。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城市发展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既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更是为民造福的根本,城市发展的规划管理者需要有这种高屋建瓴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