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绿色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江苏永钢集团投入45亿元打造“花园式工厂”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陈敏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9日 08版)

        走进江苏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工业园,很快就进入到永钢厂区。没有印象中钢厂的浓烟滚滚、钢花四溅,整洁的马路、青翠的香樟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小花,让人仿佛置身于公园,轻松而惬意。

     

        “钢铁企业也能绿色、无污染。”永钢集团董事长吴耀芳告诉记者,2009年集团提出“建设花园式工厂”目标,已累计投入45亿元,改进生产环节和工艺、探索资源合理化利用、谋求产业转型升级,用实际行动回答了“绿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行业难题。

     

    绿色生产:“参观完工厂,白手套依然很白”

     

        “来领下安全帽和白手套,从这里就进入车间了,大家注意安全……”在一座近千平方米的厂房前,永钢能源事业部能源办公室主任彭锡源停下了脚步,“特意给大家准备了手套,你们可亲自检验‘绿色钢铁是如何炼成的’!”

     

        烧结车间是传统炼钢厂的污染重灾区。记者注意到,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分析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并实时控制燃料配比;控制室外的一线工人每隔一段时间走到高炉附近巡视生产情况,蓝色的工作服上并没有厚重的粉尘,蓝得格外明亮。

     

        “作业环境好了,排出的烟气也达到国家标准,对大气没有污染。”现场技术人员吉建国告诉记者,老烧结机今年5月全部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投入15亿元新建的大烧结生产线,可实现对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及重金属污染物的一次性“五脱”。

     

        庞大的炼钢炉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吉建国介绍:“我们的炼钢炉不用蒸汽,而是用机械泵提供动力。与蒸汽炼钢炉相比,机械泵能降低60%的能耗,平均每生产一吨钢能节约40元—50元成本。”

     

        从烧结车间到炼钢炉再到连铸成坯,所有的车间、设备都有序而整洁。半天参观下来,记者惊喜地发现:白色手套依然很白!

     

    绿色资源: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近几年,每到庄稼收获季,永联村村民的谷物不需要再摊在场地上晒干,而是靠新建的低温余热利用设备来烘干。

     

        彭锡源向记者解释:“钢厂生产过程中燃烧产生高温,但热能往往散失到大气中,造成局部‘温室效应’。现在,我们建余热锅炉把低温余热收集起来,用到水产养殖、花卉种植、工厂化育秧等农业应用,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彭锡源介绍,永钢已整合、研发并采购来了循环经济的技术和设备,全面建立起了气体、水和固体废弃物三个回收利用循环系统。

     

        “可以说,永钢的生产车间建到哪里,水循环系统就建到哪里,除尘设备就装到哪里,煤气和蒸汽管道就延伸到哪里。”彭锡源表示,目前,永钢气体回收利用形成的自发电比例接近55%、固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100%、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9%,废水实现了零排放。

     

    绿色效益:“绿水青山是最大的财富”

     

        在江南农耕文化园,记者见到从上海来游玩的杨先生一家。“这里不像热门旅游景点那么拥挤,而且靠近农村,有田园气息,放松身心非常适合!”杨先生说。

     

        一个毫无旅游资源的江南小村庄,却建成了永联小镇,2014年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年产值超亿元。这在吴耀芳眼里就是绿色效应的体现。

     

        “永钢绿色化建设确实增加了不少经济成本,但永钢是村办企业,必须保证村里的老百姓望得见风景。青山绿水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吴耀芳认为,永钢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才能迎来更大的机会和无限的可能。

     

        “十二五”以来,面对产能过剩、资金紧张的钢铁行业压力,永钢集团积极实行“二、三产分离”,剥离和组建了宏泰物流、精筑建设集团、永联旅游等经济实体,形成了钢铁、重工、物流、建设、金融、旅游等六大产业板块协调并进的产业结构。

     

        永联利用厂区绿化发展苗木经济,总体规划、设计和改造,目前厂区绿化面积达32万平方米,苗木经济效益逐年递增;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中,提取出的硫、锌等物质向市场销售;还有生态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有青山绿水做后盾,永钢的发展才能永续持久!”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陈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