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飞舟八闽逐浪人

    ——记第31集团军某舟桥团团长赵劲松

    作者:本报记者 尚文超 本报通讯员 陈云 程永亮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9日 04版)

        “闽江某大桥被‘敌’炸毁,令你部火速赶赴架设浮桥”。11月初,一场近似实战的演练在风高浪急的波涛中打响,第31集团军某舟桥团团长赵劲松接到命令后,带领官兵提前半小时抵达任务地域,仅用20多分钟就架起一座长300多米的钢铁浮桥。

     

        从小在巢湖边长大,从巢湖之滨到闽江之畔,赵劲松对水有着超乎寻常的亲近感。担任团长近7年,他熟练掌握全团舟桥、车辆、水上机械、通信等20多种主要装备的性能;用3年时间,他跑遍福建省内江河流域,采集数据3000多条,成为任务地域“活地图”。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1993年,赵劲松以优异成绩考入军校。

     

        “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求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读军校期间,赵劲松参观巢湖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故居,被其代表诗作《我》深深吸引。他在日记本上写下“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的自勉诗。毕业那年,他放弃留校任教机会,选择到一线作战部队工作,成为全团第一个全日制本科生。

     

        赵劲松常说:“战场不会偏袒哪个人,胜负靠实力说话。”一次浮桥合练,侦察班正在组织河幅测量,赵劲松环视四周地形,认真观察水位后报出:“310米。”话音刚落,侦察班班长王海波操作的测距仪也读出了准确数据:311.89米。“误差不到2米。”赵劲松目测河幅的“绝技”让官兵们羡慕不已。

     

        “‘敌’无人机5分钟后临空侦察。”2013年9月,一场跨区机动演习打响,演习导演部在赵劲松带领官兵开设浮桥渡场、保障友邻部队快速通过江河时,突然又出难题。

     

        钢铁浮桥目标大、河幅宽、隐蔽难,人装疏散时间紧,舟桥团能躲过“这一劫”吗?紧要关头,赵劲松果断出招:烟幕伪装、水幕伪装、遮障伪装……不到4分钟,江面上便被弥漫的烟雾笼罩,长1.2公里、宽400米的渡场瞬间“隐身”。

     

    “训练多担一点风险,打仗多加一道保险”

     

        去年底,舟桥团面临一次选择:在即将到来的集团军作战能力检验评估中,到底是以老装备还是新装备参加演练?“我们决定以新装备参加演练,检验新装备训练成效。”团党委会上,赵劲松的表态让大家感到意外。

     

        此时,距该团新型舟桥装备列装仅4个月,原本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形成战斗力的新装备,究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不单是上级首长怀疑,本团部分官兵也有些担忧。“训练多担一点风险,打仗多加一道保险。”赵劲松斩钉截铁地说。

     

        演练那天,赵劲松从容指挥部队机动到200公里外的陌生江域,仅用40多分钟就运用新装备成功架设一座398米长的钢铁浮桥,考核组评定舟桥团具备遂行任务能力。

     

        当团长近7年,赵劲松那股不畏险不惧难的闯劲始终未变。他打破传统以团为单位集中训练模式,首次组织以营为作战单元独立开设门(浮)桥渡场,首次在相隔百余公里的两条江域同时开设浮桥渡场。

     

    “年年练兵年年用,年年用兵为人民”

     

        2010年6月,福建省南平市遭遇洪涝灾害,上级要求舟桥团3小时内赶到救灾。

     

        一所中学被洪水围困,1600多名师生危在旦夕。夜黑如墨,茫茫滩区,危机四伏,冲锋舟穿梭其中,稍有不慎就会舟翻人亡。赵劲松带着官兵打着手电用竹竿探路前行,在没膝深水域采取背、抱、抬快速转移,在齐腰深水中运用冲锋舟连续输送。经过8小时鏖战,所有师生被成功转移。

     

        与其他部队练为战不同,舟桥团是“年年练兵年年用,年年用兵为人民”。2009年,该团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总参谋部联合确定为“国家级抗洪抢险专业应急力量”后,他的目光始终盯着“平时应急、战时应战”双重使命任务。

     

        很快,“以应战带应急、以应急促应战”体系建设模式进入训练实践,10余份针对驻地自然灾害易发区的预案,进入团“抗洪抢险救援”方案库。

     

        2013年5月,驻地城关防洪堤坍塌,赵劲松带领部队15分钟内就投入抢险行动,官兵们娴熟地构筑钢木土石组合坝和导水坝,连续奋战4天5夜,成功封堵决口,彰显了应急救援能力的整体跃升。

     

        (本报记者 尚文超 本报通讯员 陈云 程永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