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记载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载体,是传播知识和保存文化的重要途径,它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们汲取精神营养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来源,在民族兴衰和文化精神的传承维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尚书·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岁月里,人们创造出浩如烟海的典籍文献。这些典籍是构成世界上唯一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的独特文化体系的主要成分,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石和前进的阶梯,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在漫长又剧烈变动的历史中,经过无数次的兵燹水火、虫啮鼠咬、焚籍毁版、千里播迁,留存于世间的典籍已百不遗一。幸运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具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品质,即对于文化以及承载它的典籍的铭心之爱。在战乱颠沛的路途上,异族入侵的烽火里,政治高压的禁令下,史无前例的浩劫中……无数的有识之士,竭尽他们的财力、智慧乃至生命,使我们民族的珍贵典籍得以代代相传,传承至今。这些凝聚着前人心血的民族瑰宝,大都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突出的文物价值,是今天人们了解和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它们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诉说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临难不惧的民族精神,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典籍文献的保护工作。2007年启动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负责实施,成效显著,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迄今为止,已由国务院陆续公布了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了全国各类型藏书机构和个人收藏的珍贵古籍11375部,并拨付专项资金加以保护。可以说,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尽管我国存世的各种典籍堪称汗牛充栋,但为典籍写史的著作却少之又少,许多典籍所蕴含的历史故事鲜为人知,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记录、整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难免将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一大憾事。为此,2012年底,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项目,旨在“为书立史”“为书修史”“为书存史”。项目由“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支持立项,采取“史话”的形式,选择《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收录的蕴含着丰富历史故事的珍贵典籍,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其在编纂、抄刻、流传、收藏过程中产生的引人入胜、启迪后人的故事,揭示其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力图反映中国书籍历史的辉煌与灾厄,欢欣与痛楚。通过生动、多样、丰满的典籍历史画面,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典籍,领略典籍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经过专家顾问和编纂委员会的不懈努力,首批确定了100种典籍,遴选了80余位学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史话撰稿人。在撰稿人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工作下,目前已出版了《文苑英华》《皇舆全览图》《太平广记》《水浒传》《永乐大典》《玉台新咏》《史记》以及敦煌遗书、西夏文献等珍贵典籍的史话,受到广大公众的欢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使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一次有益尝试。丛书力求为社会公众提供普及读物,为广大文史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提供学习资料,为专家学者提供研究参考。其编纂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遵循客观,切近史实。本丛书是关于典籍的信史、正史,而非戏说、演义。因此,每一种史话都是作者钩沉索隐、多方考证的结果,力求言之有据,资料准确,史实确凿,观点审慎;二是通俗生动,图文并茂。本丛书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中华典籍,通过典籍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相对于一般学术著作,它更强调通俗性和生动性,以史话的方式再现典籍历史,雅俗共赏,少长咸宜。
我们真切地希望这套丛书能够生动再现典籍的历史,使珍贵典籍从深闺中走出来,走进每位爱书人心中,为促进全民阅读社会的建设,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国家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兼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