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我从汉朝来》:穿越时空 对话历史

    作者:尹鸿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6日 14版)
    纪录片《我从汉朝来》剧照。资料图片

        汉朝是一个创造了璀璨文明的强大帝国,与几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印度的孔雀王朝共同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汉朝不仅稳固了汉民族文化的根基,而且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主流文化。选取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朝代作为纪录片题材,其追根溯源、温故知新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而片名《我从汉朝来》于这部纪录片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道出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与汉朝之间生生不息的内在联系。

        这部纪录片坚持选择从小视角进入大历史的叙述方式,呈现了“庖丁解牛”的表达效果。纪录片以汉代重要的图像史料和文化遗产“画像石”作为记录载体,三年间寻访百余处历史遗迹,用影像复原了这些画像石所记述的历史。把这些画像当作汉朝的纪录片,从它们所记录的风物风俗、人物动物去解读和阐释历史,从而为纪录片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呈现和展开叙述的切入口。一幅幅画像,在历史的经纬中,似乎都在诉说着汉朝往事,纪录片的历史感与艺术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当然,这部纪录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它穿越时空的开放性和对话性。结构上,这部纪录片一反传统形式,从当代社会着眼,以倒叙形式展开时空旅程。从个人到家庭,从社会到精神,从形而下的宴饮到形而上的对超验世界的想象,全片都在与现实的对话中得以呈现。今天的家庭、教育和生活,不仅是汉朝的一个隐性的参照,也是一种显性的历史对比。纪录片中有许多现代生活的画面,既能够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化的中国在很多方面已经呈现出另一种风貌;同时,在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伦理思维和人生哲学中,纪录片又提供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性。通过本片对汉朝宴饮文化的解读,我们就能看到中国文化中的“吃”所包含的丰富社会意义,也能够体会到中国人的“吃”所关注的与其说是物质欲望不如说是社会关系的深意。甚至,在这种古今对照中,作品也带了某些批判性意义:在中国的历史进步中,我们是否也丢弃了某些值得保留的东西?正如纪录片创作者们所说,“这些自汉朝以来的文化血脉从未间断过,它的点点滴滴还存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寻汉,也是寻我们曾经的故事。我们从汉朝来,我们仍在朝着汉朝人前行的方向去”。可以说,这种与历史的对话方式,大大拓宽了这部历史纪录片的意义空间,使许多内容获得了现实感和反思性。

        在艺术风格上,纪录片虽然拍摄了一百多处历史遗迹,营造了大量的现实情境,但却保持了一致的艺术品质。从微观的器物到宏大的场面,从远古的想象到现实的记录,镜头下的形式之美、意蕴之美,溢于言表、溢于画外。而创作组特意选取的来自秦汉的古老乐器“阮”作为原创音乐的主音色,伴随着画面深深地嵌入我们的记忆中,营造了一种历史穿越的意境。

        纵观全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对话性——当代与汉朝的对话,人与石头的对话,观者与画像的对话,有限存在与无限时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使该纪录片比一般历史纪录片拥有更开阔的思想空间,但与此同时,它也使作品在结构上、在信息的丰满上、在叙事的单纯和极致上受到这种对话张力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对话,需要前见古人、后见来者的大境界,需要吐故纳新、钟灵毓秀的大胸怀,也需要一种批判性继承的大思想。而所有这一切,在今天这样一个中外古今各种文化混杂喧嚣的时代,也许还是一个正在进行、远未完成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历史的对话才刚刚开始。我是谁,我从汉朝来,我向何处去,对于有着几千年文化血脉的中国人来说,这既是遗产也是使命,注定会继续成为一个中国式命题等待更多的艺术杰作来阐释。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