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从“吃海”到“看海”

    ——辽宁盘锦“退养还滩”保生态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勇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5日 01版)

        长期以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不少地方发展经济的“不二法则”。然而,辽宁盘锦的思路却是“看海”。记者近日从盘锦海洋与渔业局了解到:从2015年开始,该市将利用5年时间,将全市现有的以养殖海参为主的8万亩养殖池塘全部拆除,恢复成自然滩涂,重新恢复辽河口优美天然的生态景观。

     

        “退养还滩”势在必行

     

        辽河口滨海湿地是我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也是全球生态系统最完整的湿地,至今仍戴着3顶国家级“桂冠”:海洋特别保护区——盘锦鸳鸯沟国家级海洋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双台子河口海蜇中华绒螯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因石油开发、农业围垦、水产养殖以及苇业发展,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围海养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天然植被大面积损毁,鸟类栖息和觅食地面积大量减少,近岸水质因药物残留污染恶化。

     

        有关部门统计,在盘锦辽河口海域滩涂上共有753个养殖户,围海使用面积8.3万亩。为了增加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养殖户施放化肥、豆浆;为了减少或消除养殖水域中的有害生物,养殖户使用消毒普施石灰、高锰酸钾、漂白粉、硫酸铜等化学物质。这些残饵、残药、化肥和排泄废物每天都要通过换水排放到海区,导致海区污染和富营养化。

     

        宋家利老家是黑龙江省方正县,现在在盘锦海边捕鱼为生。“10年前出一趟海,就打回来四五百斤鱼,现在一天也就二三十斤。”宋家利说,“‘退养还滩’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砍掉8万亩海产品养殖

     

        2015年春节期间,盘锦市委书记孙国相亲自带队,到辽河口调研。5月,《盘锦市围海养殖滩涂收回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炉,明确提出:利用5年时间,通过实施“退养还滩”项目,把辽河口海域8万亩围海养殖滩涂全部收回,种植芦苇和碱蓬草恢复为原生态滩涂,彻底改善辽河口湿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确保“退养还滩”工作有序、有力推进,市里制定了 “积极稳妥,依法依规,公平合理,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市政府实行统一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为主进行。

     

        中国海监盘锦支队辽河口大队杨秀梅大队长告诉记者,现在全大队工作人员正在加班加点做养殖户的统计、审核工作,合同到期的及时终止合同,合同未到期的不再续约。40多辆工程车进入施工现场,已退出水产养殖1.2万亩,最大一户退出1000多亩。

     

        “水产养殖池塘拆除后,我们将其恢复为滩涂,然后疏通水道、恢复水系、种植翅碱蓬、移植或放流沙蚕成体或幼体。”盘锦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晋对记者说,到2019年,要完成碱蓬草种植5万亩,沙蚕放流10万亩,彻底修复该区域的自然生态景观和重要生物群落,形成翅碱蓬—芦苇植物群落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重现“沙鸥云集、锦鳞游泳”的灵动画面。(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 勇)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