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40多个“小米粒儿”志愿者家庭,都去了他们在重庆巴南区石龙镇的“小米粒儿示范田”。他们卷起裤腿,拿起镰刀,弯腰割穗,起身打谷,收获5个月前自己亲手种下的稻谷,体验劳动的艰辛,感受丰收的快乐。
“众手相传·小米粒儿成长记”是重庆市文明办和巴南区今年4月共同启动的网络文明传播活动。这项活动旨在通过网络招募“小米粒儿”亲子家庭,体验农耕文化,体味农作的艰辛,传播“爱物知恩·节用惜福”的理念。据巴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夏杨松介绍,活动开展几个月来,众多的“小米粒儿”们先后在田间地头开展了插秧、扎稻草人、粽情耕读会、陶然自得荣昌行等主题活动。“小米粒儿”将体验式劳作后的切身感受写成文字、配上图片,在自己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图文并茂、音画同步地展示出来。这成为网络热点,仅“小米粒儿成长记”新浪微博话题浏览量就超过了20万人次,有两个“小米粒儿”微信群还吸引了100多个亲子家庭成了新的志愿者。
在春播和夏耕的辛苦劳作后,“小米粒儿”们终于看到了秋天的收成。10岁的刘馨蔚是第一次将一株株秧苗种成一捧捧稻谷。她说:“这个过程让我明白,我们为什么要爱惜粮食,不能剩饭,也不要浪费。”带着7岁的儿子和农民一起收割的李园红说,现在孩子碗里如果有剩饭,只要别人看一眼,他马上就会乖乖把饭吃完,“以前读‘粒粒皆辛苦’,他没有什么感觉,现在是真正领会到了”。
“种下青苗八月谷黄,浇灌收割志愿为尚。互联网+传承愈广,农耕民俗感知自酿。”“小米粒儿”志愿者们见证了一粒米的成长,也通过网络传播了农耕文明。 (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