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株洲“蝶变”:转型升级出好景

    作者:本报记者 唐湘岳 株洲日报记者 李支国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3日 01版)

        湖南省株洲市,是“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城市之一。近年来,该市以国家赋予的“两型”社会建设试点为契机,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老工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新路。

     

        清水塘“归来”

     

        清水塘,株洲石峰区一个小鱼塘,因水清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清水塘周边先后兴建了“株冶”“株化”等一批大中型铅锌冶炼和基础化工企业,由此成为全国闻名的重化工业聚集区。

     

        机器轰鸣,昼夜不停,无数的矿石、原材料运来,经冶炼、加工变为急需的生产、建设基础物资,留下难以根治的废渣、废水、废气。曾经的清水塘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沉重的污染历史包袱让株洲在21世纪初两度被列进“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

     

        技术改造,循环经济,开展“蓝天碧水净土”行动,淘汰落后产能——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力,整治清水塘工业区污染。“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绝不能追求有污染的GDP!”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斩钉截铁地说。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产业转型、绿色搬迁”原则,株洲启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腾笼换鸟建设生态新城。2014年10月,“株洲旗滨玻璃”的最后一根烟囱轰然倒地,成为清水塘地区首家整体搬迁的大型企业。随之,中盐株化、柳化智成等重点化工企业陆续停产。几年来,株洲关闭企业473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95条,拆除烟囱452根,清水塘地区工业总产值由高峰期的400亿元降至现在的约100亿元。

     

        “工业全部搬迁后,清水塘这个塘要恢复起来,生态要有,让城市找到记忆、回家的路。”株洲市市长毛腾飞说。

     

        凤凰涅槃,新生的清水塘将再次以“清水”为名。

     

        新动力勃发

     

        中车株机公司,一辆辆轻轨、磁悬浮列车正在赶制;株洲航空城,阿若拉飞机翱翔蓝天;北京汽车株洲基地,一辆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中车时代电动公司,混合动力公交车、纯电动汽车整齐排列,发向全国各地……

     

        动力勃发的背后,是株洲发展路径的战略转向。

     

        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老路,推着株洲走了数十年。环境污染的压力,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靠资源消耗的要素发展、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每个城市必须寻找自己的新动力,株洲也不例外。

     

        “大手笔”谋划动力换挡——对化工、有色冶炼、建材、机械制造四大传统支柱产业,株洲主动放弃了其中三个“三高”产业。放大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动力产业优势,打造“中国动力谷”。今年8月,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开园,开园当天,8个创新研发项目、13所高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进驻,5年内,这里将成为国家级创新高地。

     

        “传统产业改造发展,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株洲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等新的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从“高碳”到“低碳”,从“制造”到“创造”,从“黑色”到“绿色”——产业转型成为株洲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母亲河美颜

     

        让城市亮丽、舒适、宜居,是决策者的追求,更是市民的心声。

     

        湘江穿城而过,将株洲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曾经的湘江,污水直排,垃圾漂浮,两岸杂草丛生,“母亲河在哭泣”。

     

        “把湘江融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湘江。”株洲投资逾百亿元建设湘江风光带。河西风光带率先建成,10公里的休闲自行车道和沙滩广场、亲水台、运动广场等,让城市拥有一条旅游、休闲、会客的长廊。目前,湘江河东段综合治理工程正在动工,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成集防洪交通、景观休闲、消费购物于一体的风光带和经济走廊,与河西风光带隔岸生辉。

     

        围绕“江水清、两岸绿、城乡美”,株洲全面推进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政府治污、公众治污、法律治污、科技治污等一系列文件和措施密集出台,动用所有力量为“母亲河”美颜。实施3个基本行动,3年关停近200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截流湘江株洲段沿岸排污口31个,湘江沿岸1公里内养殖场退出461家,关停20家洗水企业。到今年年底,株洲湘江两岸基本关停污染企业、基本拆除城区烟囱、基本解决城区段污水直排湘江问题。

     

        “工业文明、生态宜居”,已定格为株洲的醒目符号。(本报记者 唐湘岳 株洲日报记者 李支国)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