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文化新区的社会效益实践

    --百年易俗社走进清华优秀经典剧目展演

    作者: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3日 12版)
    《我用生命守护你》剧照
    此次展演活动令京城观众心热动容
    双锦衣剧照
     

    10 30 日,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办的“百年易俗社走进清华优秀经典剧目展演”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拉开帷幕。三天之中,《柳河湾的新娘》《双锦衣》《三滴血》三个剧目在新清华学堂接连上演。百年清华园,掀起了百年易俗社带来的“秦腔旋风”。

    这是陕派文化和京味文化的一次碰撞,是清华大学、易俗社两个“百年老店”的一次遇合,是源自农耕文明的秦腔与中国一流学术院校的一次精神对接。

    名团名校结缘古老剧种经典剧目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易俗社走进清华大学,从社里800 余部剧目中选出三部优秀的经典剧目,让清华大学的师生和北京戏迷欣赏到正宗的秦腔。

    2007 年,易俗社所在的西安秦腔剧院整建制移交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安曲江新区管理运营,并于2009年完成改制。改制之后,在西安曲江新区的领导下,西安秦腔剧院以“ 精品化、经营化、公益化”为发展目标,先后创编了秦腔交响诗画《梦回长安》、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秦腔》、秦腔音乐剧《杨贵妃》、秦腔历史剧《曹植》《大明宫》等剧目,并复排了《三滴血》《火焰驹》等一批秦腔优秀传统剧目,易俗社更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腔保护单位。

    正如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所言,具有百年历史的易俗社,其办社宗旨与清华大学的育人使命相契合,而清华大学也始终将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艺术熏陶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忘不了《柳河湾的新娘》中荡气回肠的唱腔,忘不了《双锦衣》细腻感人的表演,忘不了《三滴血》后全场起立大合唱“祖籍陕西韩城县”。观众盛赞“秦腔是看一眼就能爱上的剧种”。

    青年观众爱上了古老秦腔。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研究生张昆昆认为“ 易俗社的先贤们在剧目创作上有独到之处,在今天看来仍有着激励人心的效果”;清华美院学生冯兴杰看完演出立志要“ 以秦腔的戏曲技巧作为毕业创作的方向”;在北京就读导演系研究生的陕西青年苏渊博过去主动给同学送票都没人看,如今几十个同学赶到剧场却买不到票,他们成了西安秦腔剧院在京的“义务宣传员”。

    清华大学的教师们对演出赞不绝口。计算机系吴文虎教授年近八旬,骑着自行车来看戏,看了一场就想看第二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何福胜教授不但自己认真看完四场演出,还花钱买票请全班学生看戏;博士生导师白本锋认为,西安秦腔剧院将“戏曲文化进校园”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融合起来,建议开设选修课,让年轻人在体验中传承。

    谈及演出水平,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说:“看了咱们的戏特别享受。所有人都精彩,舞台经验特别丰富,易俗社的水平真高。”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周明说,“秦腔在清华的四场演出场场满座,没有人早退,剧场非常安静,易俗社对这样传统的戏剧剧种在继承中有发展”。

    演出的组织者之一、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洪谈到现场演出依然激动不已:“过去演出不允许照相录像,这次我们全部放开,拦也拦不住啊,看到这么好的演出,学生们忍不住要拍照。”

    践行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演出

    时值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一周年之际,这次演出就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三台剧目的意义各有不同:《三滴血》是传承百年的“镇社之宝”,体现了儿女情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统一,这种统一是我们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双锦衣》是获得鲁迅称赞的“古调独弹”,体现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所蕴含的精神正是人民群众生生不息所需要的强大支撑;《柳河湾的新娘》是西安曲江新区接办秦腔剧院后的创新之作,体现了当代文艺创作中把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的精神意图,能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台剧目的经历各有不同:《三滴血》曾获得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给予的高度赞扬;《双锦衣》演出以来虽得到鲁迅等人的赞许,但与观众总是聚少离多,此次通过王芷华、张咏华、孙莉群、郭葆华、任慧中、张宁中、桑梓等一批年过古稀的老艺术家组成传承小组才得以重见天日;《柳河湾的新娘》作为西安秦腔剧院改制后的主要新作之一更是获奖无数。

    演出的成功,说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秦腔,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生命力,它仍然有文化价值、传播价值;说明正能量剧目可以突破方言和地域的界限,找到热爱艺术的观众。这也引发了西安曲江新区对文化新区以及所辖文化企业该怎么做好文化的思考。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根据《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作为文化部授予的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西安曲江新区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西安曲江新区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建成开放系列景区和遗址公园等公共空间、100 多个公共绿地,总面积达1.2 万亩,成为西安市民文化娱乐休闲的主要承载区,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遗址公园群落,重点凸显了遗址的游憩功能,彰显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特质。仅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每天就有100 余家群众文化团体在此表演舞蹈、豫剧、锣鼓、合唱、秦腔等节目,群众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精神世界。而场地使用和演出耗电,则由西安曲江新区全面承担。著名建筑师张锦秋对此评价说:“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尽量给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空间,这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修养。什么算高品质的公共空间?阳光、绿化容积率、生态环境都是衡量标准之一。如果这个空间还同时具备传统文化的内涵,那就更好了。”

    西安曲江新区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创新主体。2014 年,西安城墙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陆续建成,使过去拥堵的道路、脏乱的环城公园、污臭的护城河焕然一新,为古城西安再添一景,建成以来多次接待外国政要参观,也成为游客旅游的必经之地。

    西安曲江新区通过文化产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新区内涌现出西安曲江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西安大秦帝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安曲江丫丫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为数众多的文化企业,拍摄制作出《冲锋号》《百鸟朝凤》《大秦帝国》《我在北京挺好的》《空巢姥爷》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影视作品,以及《西安城墙》《恒润长安》《道北70 年》《大明宫》《百年易俗社》《问道楼观》《法门寺》等一批极具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又引人入胜的纪录片作品。由西安演艺集团创作的《明天》《我用生命守护你》《穿越》等演艺作品,凝聚中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安曲江新区以文化立区,必将继续践行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给全社会增加更多、更好的文艺文化产品而努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