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与“三孔”近在咫尺的曲阜师范大学,曲水桥畔、百龙亭下随处可见捧书而读的大学生。曲阜,2500年前孔子在这里杏坛设学,开教化风气之先。当历史的时针指向20世纪50年代,一群志士学人来到这里,开启了兴办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光辉历程。六十年时光荏苒,一甲子弦歌不辍。
科研硕果盈满枝头
依托孔子故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学校在儒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校早在1957年就成立了孔子研究会,并随后设立了孔子研究室、孔子研究所,是国内最早成立孔子儒学专门研究机构的高校。学校拥有孔子、儒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门史(思想史)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举办“孔子文化月”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作为一所非“985”“211”的地方高校,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量跻身全国前十,2015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名列全国所有高校、党校和科研院所的第83位。
由傅永聚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历代孔府档案文献集成与研究及全文数据库建设”获批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是迄今为止山东省属高校中所获的唯一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徐来祥教授主持的“鼠类种群遗传结构动态及遗传调节机制”获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近五年来,学校连续5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近十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5项,省部级自然科学类项目290项。
用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
主讲完《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讲座,阚景忠教授被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围拢上来,七嘴八舌提问的学生中有很多是理科生。学生们表示:“教授对学术前沿的讲解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听这样的讲座很过瘾。”
独特的文化地缘优势,让学校聚合起一批学界泰斗:孔子第79代嫡孙孔垂长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解读“大学的人文精神”,著名作家王蒙阐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每周一期的高端学术讲堂,会通文理,兼具学术性与通识性,在学者与大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互动桥梁”,受到学生们的热捧。
早在1994年,学校开山东高校之先河,设立《论语》公共选修课,受到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引发了校园里的传统文化热潮。经过20多年的建设完善,学校已经构建起丰富完备的课程体系,建设了“国学修养”必修课和“传统文化类”选修课两大课程模块,开设了《儒家人生与道家智慧》等近30门校本课程。
做社会文明“推进器”
9月19日,我国首个教育大数据研究院落户曲阜师范大学,学校将与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联合共建,打造基于大数据具有独立性、专门性、应用性特色的教育高级智库。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秉承中国实学传统,切实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立志做社会文明的“推进器”。1960年,学校的科研成果《公社数学》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称赞。20世纪70年代,运筹学应用于成昆铁路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西经济隆起带建设,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近3年来获得横向课题项目150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学校拓荒于乡野,发轫于谦微,但始终追求卓越,愈挫愈坚,奋力攀登。”回首60年发展历程,曲阜师范大学校长戚万学说,为人类文明传薪火,为民族复兴育栋梁,是曲阜师大人永远传承和坚守的理想和信念。学校将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之路,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孔子家乡的大学。(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