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正忙着修改自己今年6月刚出版的新著《“十三五”大战略》,准备推出增补本。“要及时加入最新数据、融进最新研究,为党和政府下一步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
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胡鞍钢和其他54位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立足自身专业优势,以多年研究积淀为基础,为《建议》起草提供了智力支持。
这些组成“国家队”的专家,多数还具有“专业队”的身份——智库学者。事实上,为“十三五”规划主动研究、积极建言的,远不止这支“国家队”。在中央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的精神指导下,更多的智库声音开始清晰地传到庙堂之上。
科学民主决策——党和政府集思广益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
为了集思广益制定“十三五”规划,中央委托42家单位完成了31项“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形成了117份专题研究报告。这42家单位涵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重庆市智库发展研究会、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各类智库,足见中央对“智囊”“外脑”的高度重视。
除了开展课题研究,还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中,作为规划起草牵头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召开四次专家座谈会,邀集吴晓灵、辜胜阻、李际均、林毅夫、陆大道、白春礼、胡启恒、李强、茅于轼等31位专家,对“十三五”规划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建议》起草过程中、形成文稿后、报送国务院前,都多次通过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咨询会等方式征求专家委员会成员意见。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参加过数次座谈会。他告诉记者:“会议将专家委员分为若干小组,就各自熟悉的领域发表对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看法。会议一般持续1~2天,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时长15~30分钟。发言结束后,大家会自由提问、充分讨论。”
首次作为文件起草组工作班子成员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颇有感触:“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文件起草组态度十分严谨。每一条意见都要抄录在案,无一遗漏。扣除重复意见和建议之后,进行分组讨论,一条一条审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许勤华介绍:“智库学者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如果被主管部门所采纳,还会转发给相应职能部门,由该部门与提出建议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沟通。”
除智库外,建议稿还广泛听取了地方、社会研究力量和离退休老干部等的意见,最终实际征求意见3176人,收到意见建议2588条,过滤重复意见和建议后总计2292条。这些饱含热诚与智慧的声音,为中国走好下一个五年发展道路提供了宝贵参考。
贡献智慧力量——智库资政建言
五年规划,是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秘密武器”。“十三五”规划能否制定好,将决定我国能否把握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重任在肩,承担“十三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的智库专家及其团队将此视为第一要务,精益求精、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经济学家林毅夫牵头的“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和制度环境研究项目,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承担的“十三五”统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研究项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负责的“十三五”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项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名誉组长牛文元承担的中财办有关绿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牵头的“十三五”期间行政体制改革思路研究项目等,均拿出了扎实厚重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科院受托对国家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进行独立第三方评估:一是对该领域现有政策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修改建议,二是根据中央提出的方向,代中央部门起草方案。”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扬介绍。
“我院主动把‘十三五’规划研究列为重大研究课题,形成报告、成果百余篇,内容覆盖了市场化改革、监管转型、深化简政放权等多个方面。特别是今年8月,我们分赴广东、湖南等地实地调研,完成了对国务院‘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迟福林说。
不仅高质量地完成中央交办的“规定动作”,各家智库还积极实施“自选动作”,为“十三五”规划制定提供一手数据和科学分析。刘培林告诉记者:“国研中心的研究人员跑遍大半个中国,远赴一线、深入基层,形成专题研究十九项、背景研究十六项,从‘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从‘十三五’时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到财税体制改革研究,从改善民生和收入分配到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成果几乎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2013年起,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及其团队就开始对我国各大中城市的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开展深入调研。此次,作为“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唯一一位法学专家,他主动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关于“十三五”规划期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若干建议》。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提供的该中心《“十三五”建言研究成果汇总》中,记者看到:该中心集中优势力量深研“十三五”时期的改革发展问题,取得了30多项成果。理事长曾培炎亲自挂帅,主持完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王春正还担任了“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主席。
“绿色金融”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颇受关注的“热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对此早有关注,一边组建专家团队开展调研,一边就此主题组织了大量讲座、论坛,致力于推动社会各界对“绿色金融”的了解与认可。
总结自己长期为五年规划建言的经验,胡鞍钢认为:“对五年规划进行建言,不仅需要基层调研和理论分析,更要充分理解中央的各项政策,把握五年规划的阶段性规律和内在逻辑,这样才能形成贴近国家需求、人民利益的思想成果。”
理思路促落实——规划建议“落地生根”
有良策,更需善政。促进“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与落实,是《建议》的旨归所在。智库专家纷纷为此建言支招。
此次《建议》最大的亮点之一,是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年规划中单列一章,关于“绿色发展”部分所占篇幅也是历次规划建议中最长的。就此,牛文元提出:“实现绿色发展,要做到建设绿色自然,减少生态赤字、提升绿色质量;发展绿色经济,低碳、循环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共创绿色社会,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培养绿色心灵,让真善美成为人民的行为准则。”
“十三五”时期,正处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划、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之下。许勤华由此提出了关于中国国际能源战略的深度思考:“在能源对外投资的过程中,应该多用‘双边’加‘多边’的思维,改变以往单一的能源投资模式,推动我国能源设备和产能持续出口,由单纯的‘获取资源’转型升级为‘创造市场’‘利用市场’。”
就企业反映较为强烈的“红顶”中介问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传指出:“原来的审批多,现在变成了审批难、审批乱。一些依附于政府的中介机构,出现了收费过高、不规范、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国家必须对审批行为作出统一标准,提高基层监管能力,加强权力治理。”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对《建议》中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内容十分关注,并提出进一步期待:“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民生领域。目前,我国缺乏能够全面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组织架构,各级领导干部在民生、社会领域的执政能力有待提高。《建议》中提出的‘三医联动’问题,从2009年医改伊始就被提上议事日程,至今效果仍不尽如人意,需要协调多个部门进行处理。”
不少人注意到,《建议》中并未对法治相关内容展开叙述,马怀德对此进行解释:“‘十三五’规划主要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已经明确了法治发展的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因此没有必要在《建议》中过多强调法治的内容。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法治应有的引领、推动、保障作用。”
未来值得期待,智库们已经准备开始新的征程。“我们随时愿意激荡智慧,为了中国的下一个五年,为了我们共同的明天。”陈文玲满怀信心地说。
(本报北京11月6日电 本报记者 杨谧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