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新疆吐鲁番,在火焰山北部一片戈壁滩上,远远就看到一座烽燧。这是木尔吐克萨依戍堡,一个听上去很陌生的地名,却见证了西域与中原的有机联系。
烽燧,又称烽堠、烽火、烽表、烽铺、烽堡,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事警备通讯制度,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烽燧制度实际真正形成于汉代,一直沿用到明清。它早于长城出现,当长城出现后它与长城密切结合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国家文物局于2007年4月在全国涉及长城资源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实施了一项专题性调查工作。吐鲁番市文物局对境内的62处军事防御遗址中需要保护加固的42处进行了详细的保护施工调查。在此背景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学研究院联合组队,对吐鲁番市境内亟须保护加固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工作。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初步调查就发现了一批较为珍贵的文物。比如我们在木尔吐克萨依戍堡西南角的一处房屋里发现了木简,在托克逊县的一处烽燧里发现了文书残片,还有一些陶片、纺织物等。”负责此次工作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党志豪说。
步入木尔吐克萨依戍堡内,大大小小排列的12间房屋遗迹清晰可见。来自吐鲁番市的8名博物馆志愿者正在考古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现场清理工作。党志豪说:“这个戍堡是周围最大的一座,它有烽燧有庭院,可能是周围几个烽燧的中心,当年很有可能其他烽燧里的驻兵均是从这里派去的,这让我们对当年的军事防御设施有了新的认识。”
此次发掘让考古工作者对吐鲁番盆地烽燧的构筑形式、结构布局、规模建制、功能用途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党志豪说:“从目前我们发掘的7座烽燧看,构筑形式上有夯土建筑、土坯建筑、石块垒砌之分。从结构布局上看,有单一的实体烽燧建筑布局、有烽燧内部建居所的复杂布局。从规模建制上说,有的烽燧仅是独立个体,有的烽燧外围修筑有房屋居址。从功能用途上讲,单体的烽燧往往功能简单,周边有居址的烽燧根据其居址的大小应该还兼顾着驿站、戍堡的功能。”
让党志豪遗憾的是,他们发现的唯一一枚木简因为从中间断开,其中的字迹看不清,无法认出它的全貌。而文书残片上的字迹很清晰,可能是个领货的单子,上面有人名和领取物件的数量等十分珍贵的信息。“如果我们能发现烽燧的具体名称,将是我们此次考古的最大收获。因为那样我们就可以搞清唐朝时期,吐鲁番在史书上记载的烽燧与城址等方面的关系了。”党志豪说。
(本报吐鲁番11月2日电 本报记者 王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