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重庆石柱:给居民搭一座“文化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李宏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2日 05版)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移民县、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在财政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坚持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标,为城乡居民搭建起一座走向精神文化春天的桥梁。

     

    文化软硬件“缺什么补什么”

     

        已经退休的“编舞达人”马泽香,依然引领着石柱县许多城镇广场和乡村院坝的舞蹈潮流。这几天,三河镇的舞蹈爱好者通过县里的“文化物联网”网上预约,将她请到了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现场教学。这些接受马泽香现场培训的学员,晚上就会到镇文化广场教会更多的人。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既要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站等‘四大件’,也要重视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授。”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泽玉说,“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硬’不协调的问题,县里的措施是‘缺什么补什么’。”近年来,石柱实施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完善了“县有龙头,乡有中心,村有场室,户有特色”的“四级文化阵地”。到2014年底,全县已有480个农村文化中心户,新建的民族文化中心还建起了传承土家族文化的“啰儿调”传习所。

     

    文化物联网“要什么点什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何满足城乡居民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石柱县探索建立了“公共文化物联网”。文化物联网有文化培训、文化展览、文艺演出三大资源库,城乡居民和全县各个单位、部门,都可通过文化物联网“点菜”“下单”。如果居民通过文化物联网选择了培训老师,文化部门就会选派人员前往现场,所需费用全部由县文化部门承担。石柱县还通过民间文艺团队自愿报名、专家公开考核评选的方式“购买”文艺演出,政府购买的这些文艺演出项目,全部成为文化物联网上的“文化大餐”。2014年,县财政购买的文艺演出服务超过100场,由于需求持续火爆,今年将增加到1000场。

     

        文化既要入群众的眼,也要入群众的心。除了文艺演出,石柱县还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全民阅读。县图书馆开展的“石柱书香山寨行”读书活动将全民阅读推向土家村寨,3年来累计送书约1.3万册。在农村,经常看书的人并不多,但一些贴心服务的“农家书屋”却是村民们流连忘返的文化乐园。

     

    文化品牌促进文艺发展

     

        流经石柱的玉带河,是串起公共文化服务的“玉带”。“玉带河之夜”每年举办“石柱春晚”、群众文化展演、广场舞大赛、“土家玩牛”和“舞狮玩龙大拜年”等各类文艺展演超过24场。县级文化品牌建设,促进了各个乡镇的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长江边的西沱镇,搭起了“云梯大舞台”。避暑胜地黄水镇的“林海演艺”和“黄水消夏节土家原生态文化才艺表演”,成了极富号召力的旅游品牌。

     

        县乡文化品牌建设也促进了民间文艺团体水平的提升。桥头镇蓝狐演艺团负责人马海洋说,蓝狐演艺团最初只有“综艺节目”,怎么好看怎么演,后来发现只有更多地融入土家族文化,节目才会更受观众喜爱。土家族的“斗锣”和“摆子舞”,也是被“点播”最多的节目。

     

        演出市场的繁荣也促进了乡土文艺创作。最近几年,王场镇的文化人就先后创作和拍摄了反映干部精神风貌的专题片《大堰桃花》和反映老党员老干部“忠于事业、奉献社会”的专题片《咱们镇里的老同志》。

     

        (本报记者 易运文 严圣禾)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