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擦亮这盏灯

    ——再访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庙湾村文化大院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2日 09版)

        还是原来那个农家院落,还是农耕博物馆那些收藏,还是文艺活动那些道具,还是那些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艺术品,当记者再次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庙湾村的“梁云文化大院”时,感到十分亲切。

        本报今年3月28日曾以《庙湾村的文化大院》为题在一版对“梁云文化大院”进行过报道。文化大院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一打开话匣子,记者发现,这里静悄悄的变化还真不少呢。原州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宜成告诉记者,梁云的文化大院,正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周边乡村纷纷前来参观、学习,来参观农耕博物馆的中小学生也络绎不绝。有关部门因势利导,让文化大院在点上开花、线上出彩、面上结果。

        梁云的文化大院更活跃了,新排练、演出的节目更多了,对周围村民的吸引力也更大了。记者在文化大院的排练厅看到有两个会标还没有撤掉,一个是“2015固原市群艺馆送戏下乡演出”,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讲座,那都是刚刚举行的活动。就在前两天,村民在这里还表演了快板、小品和眉户戏。

        附近村民对文化大院的活动充满期待。经常有人过来问,今天有活动吗?近期有什么安排?一听说有活动,就高兴地早早到场。

        现在,文化大院每个月都能组织四五次活动,农闲时会更多。学剪纸、学刺绣、学绘画的都有几十人。文化局也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常把“非遗”培训班办到这里。有时,人来得太多,大厅坐不下,他们就撤掉桌椅,站着观看演出,而跳舞的则转移到室外。

        文化大院的女主人朱彩霞告诉记者,中河乡有11个村,来这里观看文艺演出,学习剪纸、刺绣、书画的就有6个村的村民,许多人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有人在这里学习后,参加固原市妇联、自治区妇联组织的比赛,还获了奖。

        曾当过生产队队长的梁云,不仅多才多艺,而且是个致富能手,为了搞文化大院及农耕博物馆,他把前些年挣的40多万元都贴进去了,但他并不后悔。现在,文化大院正走向正轨,开支也减少了,但为了让来演出的人有饭吃,有车坐,他们每年还是要贴补1万多元。“经费”吃紧,他们就伸手向子女要。要的次数多了,子女也有“微词”了。今年小儿子结婚,贷款买房,仅首付款就是30万元。他也不好意思再向儿女伸手了。

        怎么解决场地狭小、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而让文化大院步入良性循环?梁云、朱彩霞决定在家门外的一块空地上建个乡村大舞台,同时借用亲戚不用的老住宅办个农家乐,以农家乐的收入来弥补活动的开支,也让游客在欣赏乡土文化的同时品尝地道的乡间美食。这个想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支持。自治区文化厅很快答应拨款10万元,支持兴建乡村大舞台,固原市和原州区也决定给予相应支持。

        在朱彩霞的引导下,记者来到她家门外的小广场,看到那里已经平整好,就等着动工了。朱彩霞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我们准备在今年封冻前就把戏台先搭起来,明年开办农家乐。”

        郑宜成告诉记者,原州区的文化大院已达50家,已经覆盖了全区13个乡镇,经常参加演出的已有5000人。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擦亮乡村文化大院这盏灯,可以产生很大的辐射作用,可以让文明之花在农村开得更鲜艳,可以让农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

        (本报记者 庄电一)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