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获奖,让国人对新药创制的未来充满信心。但目前国家一类新药仅20多种,97%的制药企业以生产仿制药为主。面对如此现状,驻江苏南京的中国药科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坚持医药强国使命,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立志培养像屠呦呦那样的药学精英人才。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4年年底,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相继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国药大的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第一:博士研究生100%、硕士研究生99.64%、本科生99.59%。
这样的成绩源自中国药大10多年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002年,学校对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的学生实行“校企合作6年制本硕连续培养”模式。基地班2010级学生李明月向记者介绍,入校前两年,上课之余参加企业家讲座;第三学年进企业参加3个月的创业实训;第四学年,边在企业实践边准备学位论文,以实践带动科研;最后两年进企业创业。该模式全面推广后,学校目前已与110家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平台,不断线培养高层次生物医药创业型人才。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中国药大实行‘中国药大实习基地在企业,企业研发基地在中国药大’,校企合作模式的初衷与此不谋而合。”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徐慧说。
中国药大于2012年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和先声药业、国药集团、石药集团、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4年中国药大又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导师负责制,为学生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中国药大还通过与药企合作,共同研究相关课题。如中国药大向恒瑞公司提供药物研发项目,并开展靶标建立和化合物筛选、新制剂技术和新给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检测方法开发和生物技术药物质量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软件的提升离不开硬件的夯实。记者在GMP车间实训中心看到,在呼呼运转的高速压片机前,身着淡黄色工作服的老师正给学生认真讲解。“实训中心的净化面积3800平方米,所有车间都按照药厂厂房的卫生标准而建,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训搭建良好平台。”实训中心老师何小荣说。
自主研发专利药品
“作为药科大学,必须以药学特色为中心。”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说,学校以药物的成药性研究为抓手,创制重大新药产品。仅“十二五”期间,中国药大就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6项,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2012年,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成为世界上首个将银杏二萜内酯用于临床防治缺血性脑梗死的药物,为我国近3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这背后,是中国药大中药学院教授楼凤昌20多年专注科研的付出与努力。“银杏叶是我国优势资源,占世界总产量的70%,其含有的银杏萜内酯天然活性化学成分,化学结构复杂奇特且含量少。”提取了近千次,楼凤昌终于成功了。
无独有偶。中国药大生科院教授徐寒梅,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系列创新多肽药物”的开发。她带领团队经过临床前药学、药理毒理等研究,建立了国内最大、信息量最全的多肽信息库。在掌握多肽药物开发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团队顺利完成1.1类新药安替安吉肽的临床前研究,并于2013年8月通过了CFDA审批,获得了临床批件,目前已进入企业新药开发阶段。
“神农伟业,建树万世之功……”吟唱着校歌,一代代中国药大人将继续以民生为己任,矢志不渝,精业济群。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谈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