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1日 星期日

    日本以“GI”制度塑造农产品品牌竞争力

    作者:本报记者 谢宗睿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1日 06版)

        “秋风起,蟹脚痒”,对于苦等了大半年的美食家们来说,一年一度的“大闸蟹季”正在悄然到来。不过,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全国市场上各种品目繁多的让人眼花缭乱的螃蟹背壳上,却往往都出奇一致地背着“阳澄湖”三个大字。其实谁心里都明白,小小一个阳澄湖根本不可能产出这么多大闸蟹。然而,到底谁是李逵、谁是李鬼,这可着实给普通消费者出了一道难题。

        其实,相同的问题,在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并不罕见。以世界闻名的顶级和牛代表“松阪牛”为例,近年来在日本国内市场上就一再被爆出高级百货店和高档餐饮连锁企业将其他产地和牛伪装成“松阪牛”来进行销售的丑闻,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消费者的信心。此外,相信世界各国的不少食客也许都会以为自己早已在本国的高档日本料理店里品尝过“松阪牛”的美味了。但实际上,直到2013年5月21日,45.2公斤“松阪牛”抵达中国澳门,正宗的“松阪牛”才算首次迈出了日本的国门。如果在这个日子以前,你曾经在日本以外的地方吃到过“松阪牛”,那么是真是假也就不言自明。

        为此,日本政府于近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GI”制度,并希望借此举来塑造和提升日本农副产品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同时对假冒和伪造特定产地的违法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和取缔。

        所谓“GI”,全称为“Geographical Indication”,是基于世界贸易组织(WTO)相关协定而产生的一种知识产权。在日本,“GI”制度又被称为“地理性标志保护制度”。具体而言,该制度是以满足特定生产制作方法、符合特定品质标准的特定产地的农副产品为保护对象。相关农副产品的生产者团体均可向国家提出申请,如果某种农副产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定,就会被授予“GI标志”。在此基础上,国家将负责对市场上出现的“伪装品”进行取缔和惩处。对于“GI标志”的不当使用,将会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3亿日元以下罚款等严惩。

        与此同时,鉴于国际市场上对于“松阪牛”“夕张甜瓜”等日本农副产品品牌的冒用和伪造现象日益突出,日本还将与采取相同制度的其他国家进行谈判,力争建立一个相互消除假冒品的国际贸易框架。

        据日本媒体报道,近期至少已经有兵库县的“神户牛肉”、奈良县的“三轮素面”等20余种产自日本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的生产者团体向日本农林水产省提出了希望取得“GI标志”的相关申请。今年年内,这些贴有“GI标志”的高品质农副产品就会出现在日本的市面上。

        在近年来的采访过程中,记者曾经走访过日本各地的许多农户。他们当中很多人对于农副产品品质的执着追求和严谨态度,可以说丝毫不亚于科研工作者对待自己的学术成果。他们倾注于产品的心血和热情也着实让人感动和敬佩。

        在位于濑户内海的小豆岛,当地农户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后,终于总结发现了将榨取橄榄油后的橄榄渣混入普通饲料用以喂养和牛的“黄金比例”,从而培育出带有特殊芳香味道的“橄榄牛”。在富士山脚下的静冈县,有父子俩固执地拒绝一切化肥、农药、现代化农业机械甚至是其他人手,以两代人的全部心血,只为年复一年地生产出心目中最高品质的茶叶。

        对于这样的农户而言,能够获得“GI标志”,无疑既是对其辛勤劳动和艰苦付出的最高肯定,又是对其收获合理经济回报的最好保障。另一方面,对于日本政府而言,“GI”制度则既有利于提升日本农副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又有助于促进日本地方农业的复兴和拉动日本农副产品的出口,同时还能保障消费者购买到自己情有独钟的特定商品,可谓一举多得。因此,在未来,预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进入到“GI”制度的保护范围之中。

        在“和食”已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随着“GI”制度的推广普及,日本以及全世界的吃货们都有理由相信,未来餐桌上出现的日本食材将越来越地道、越来越美味。

        (本报驻东京记者 谢宗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