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天技术已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生产阶段的今天,如何规划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路径、技术发展路径?如何设计航天产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如何让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
10月30日,来自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局,航天、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单位的近400名专家、企业家、工程师会聚湖北武汉,参加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共同探讨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模式,推动企业间开展更加广泛的项目合作和技术交流。
近年来,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和组织大力推进商业航天发展,新兴商业航天企业快速崛起。这些航天的“新生力量”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创新技术,降低成本,颠覆了航天发射、卫星应用等领域的传统发展模式。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红卫介绍,近年来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卫星的应用已经在通信服务、定位服务和地理信息服务方面进入百姓生活之中,全球移动互联网、全球移动物联网应用也初见端倪。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建议,应加快航天立法,建立商业航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安全监管机制、质量保证、保险与赔偿机制等,创造有序、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商业航天产业有序发展;让商业市场需求推动航天技术的进步,加速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推动航天产业与新一代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本次论坛以“科学创新、转型思变,探寻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路线”为主题,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基金会、中国宇航学会联合主办。
(本报武汉10月31日电 本报记者 夏静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