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十头牛一条路

    ——青海省囊谦县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

    作者:本报记者 蒋新军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30日 08版)
    图为牧民白桑与他的牛群。本报记者 蒋新军摄

        十月的青海省囊谦县,已经飘起了雪。10月27日,记者走进着晓乡尤永村,牧民白桑正把几只牛犊赶进围栏。“往年常买不上酥油吃,今年不用愁了,还能吃上奶子,娃娃们的脸色更好了。”41岁的白桑说道。他从5月份开始有了5头母牛和5头小牛犊。白桑从小给人放牛,没上过学,后来在县上打工,梦想是当个包工头,不过现在变了,要继续当放牛人,放自己的牛。

        从县城向西,在新修好的柏油路上奔驰近两个小时,就到了雪山草原着晓乡。这是个典型的牧区,平均海拔4500米,是囊谦县海拔最高的乡,草场面积282万亩,为全县最大。乡里目前有325户贫困户,近年产生的新增户、搬迁户成为贫困户的主体,他们家中没有牲畜,没有固定收入,主要靠每年挖虫草和到县里打短工维持生计。为了实施精准扶贫,着晓乡党委乡政府与联点帮扶单位在2月初组成入户调研组,历经3个月,走进着晓乡6个村的每一户,询问村民的发展意愿,最后取得一个共识:贫困牧民希望通过最擅长的养牛来致富。

        着晓乡随后实施了“10+1”项目,即十头牛,一家贫困户。项目形式很简单:给一户贫困家庭发放5头母牛和5头小牛犊,规定不许买卖,只能自己放牧,一切产出自己享用。第一批试点家庭一共选择了12户,6个村每村各两户。“受益家庭是从搬迁户、无畜户、妇幼户中优先选择,他们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家里有草山、身体健康、积极性高。只想要牛却懒得放牧的人我们不会考虑。”着晓乡党委书记才旺却丁解释道。

        首期投入的120头牛成本为33万元,这笔钱来自州红十字会和县农牧局的支持,以及着晓乡的活动经费、县里五家联点单位的帮扶经费。在乡政府,记者问已经被列入第二批“10+1”项目的牧民公旺:“假如政府直接给你3万块钱而不是10头牛,你会用这些钱做什么?”他说还是买牛。大家都笑了。“假如直接给他们发钱,能撑一年就不错了,”囊谦县纪委书记巴桑说,“一个好的项目必须讲究长效,而且要重管理。”作为着晓乡的联点干部,他带领乡干部们完成了这次前期调研。

        在入户调研时,巴尕村一位专门给别人放牛的牧民对巴桑书记说了一句话:“如果我有了牛,我就愿意把多生出来的牛送给没有牛的人去养。”这句话触动了巴桑,牧民要靠从事牧业来发展,就连牧民自己也想着帮助乡亲,惠及他人,他认为“10+1”项目是一条有效的路子,“同时也要强调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以草定畜,不破坏生态。”巴桑说道。

        (本报记者 蒋新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