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长兴县位于浙皖苏交界,是历史上的富庶望县、今天的经济百强县。但这里更吸引人的,是作为移民之城的文化风貌——各种方言俚语、各式民俗文化在此碰撞融合。
基于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如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县域品牌文化?长兴人的答案是和文化——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事业和合、社会和谐、环境和美。
政相通,让决策更有民意基础
“政通人和”——长兴县每年的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内容都是由群众建议而定的,实施由群众监督,结果由群众打分评议。那些没有被吸收进来的实事建议,都被分解到相关部门分别落实。
在长兴,“问政于民”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每逢重大决策出台前,长兴县的政策调研人员总是利用随机邀请、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今年,县委书记吕志良计划走遍全县248个行政村——在林城镇太傅村,他看到村里便民服务中心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套不理想,要求县乡两级尽快帮助解决;在泗安镇师姑岗村,他了解到老支书黄连有几个月前突发脑溢血去世时,再次明确了落实村干部定期体检的要求。
2009年,在长兴“两会”上,《长兴龙山新区商务中心规划方案》和《长兴图影高端休闲度假区规划方案》引发广泛关注。参加这次会议的256名代表在审议和讨论后,通过了这两个规划方案。此后,县人大审议表决县级重大政策、重要项目作为一项经常性制度被固定下来。
企相融,让发展更有和谐氛围
长兴县一直致力于为企业打造一个公平、公正、阳光的发展环境,鼓励企业间展开良性的竞争与合作。其中,“企业老娘舅工作室”“企业员工心灵港湾”等覆盖全县2000余家企业,协助解决各类矛盾纠纷5200余起,落实职工法律援助820余例。
在长兴,不少企业积极营造以“和”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让员工真正把心留在了这里。根据人事部门的统计,长兴重点企业每年的员工流动率仅为7%左右。
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劳资间的和睦互动,让企业强化了社会责任感。近3年,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长兴先后有600多家企业与169个行政村、615户贫困户、596名贫困生结对,提供就业岗位近7000个,捐助资金4000多万元,在村庄环境整治、改水工程、教育资助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民相亲,让社会更具向美能量
家风好,民风淳,社会和。“和文化”建设中,长兴县强化了“最美长兴人”评选活动等载体的作用。
为了充分挖掘最美人物和感人事迹,长兴县除了在媒体推出《长兴榜样》《最美长兴人》《万朵鲜花送雷锋》等栏目外,还专门聘任了一批民间“最美寻访员”,两年间先后宣传“最美”典型500余人。全国道德模范“割肝救夫”好妻子严根妹等典型人物的事迹,在长兴家喻户晓。
为了激发全民向和、向善的道德风气,长兴县专门出台《关爱道德模范生活补助办法》,建立“新天龙”道德建设基金,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给予健康体检、文化消费、子女教育等15个方面的优惠照顾。同时,类似于“送孝心少女邵晓涵重新上学”“救助泗安烧伤女子爱心‘一元捐’”的新闻公益活动近3年有16次,累计向当事人转赠社会爱心资金162万元。
社会和离不开家风好。从2014年起,长兴在全县开展了“寻家史、立家训、传家风”教育实践活动。长兴中小学校累计有8.7万名学生参与了活动,直接带动了8万家庭、20余万市民参与。活动中累计收集家训家规、村规民约7.36万篇,其中夹浦镇滨湖村沈氏家训、林城镇上狮村百口训等33篇优秀案例被编辑成书。
(本报通讯员 张啸松 董佳蕾 本报记者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