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耿建扩 通讯员闫锐)在第六届京承农业战略合作座谈会上,承德与北京签订12个农业产业项目合作协议;保定市与来自京津等地的13家企业和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白洋淀科技城;继首钢京唐二期开工后,森田(曹妃甸)国际环保科技园项目等15个大项目落户曹妃甸。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多来,河北在“精准”二字上做文章,从京津引进资金6000多亿元、项目7000多个,创历史新高。
长期以来,京津冀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是个“老大难”问题,其中河北是“短板”。河北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定位,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推动自身发展紧密结合,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医药、环保、食品、汽车制造等产业转移普遍面临准入政策不协调的瓶颈制约。医药企业如果按照惯例外迁河北,其医药生产许可证需重新办理,但手续烦琐,约需三年时间。为此,京冀两省市打破政策坚冰,达成协议:在沧州渤海新区“共建共享共管”北京·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河北药监部门承认北京核准的批号,实现北京市药监局延伸监管。入园企业总公司注册在北京、分公司注册在渤海新区,既保证北京总公司税收不减,又能实现分公司产生的税收和收益最大限度向当地倾斜。如今,首批10家入园企业已开工建设,预计到2020年承接北京医药企业100家,完成投资500亿元,产值达到1000亿元,实现税收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