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走向世界历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者:王莉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28日 13版)

        马克思曾经在19世纪中叶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趋势并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了人类历史的走向。一个半世纪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源泉,以及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独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记录并反映了中国“国别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历史进程,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篇章。

     

        马克思讲的“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史,而是特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进入全面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使世界一体化的历史。16世纪以来,特别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革。社会化大生产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以新兴工业为龙头,以地理大发现为契机,以科技革命为动力,实现了生产领域以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一场重大变革。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新变化,马克思提出了与维科的“理想的永恒的世界历史”、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的世界历史”以及黑格尔的“世界理性”的世界历史理论不同的世界历史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两条线索。一条从生产和社会历史的角度展开,阐释了由于交往、普遍交往直至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入,产生了“交往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迎来国际化时代,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另一条从生产关系和资本的本性出发,分析资本的扩张和资本主义的扩展,尽管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历史”,但却使资本主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无法使“世界历史”真正继续前行,资本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最终在全球获得胜利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

     

        事实如此,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演进,并不是“一切民族”都“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而那些“非工业性质的国家”,特别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历史在这些困境中开出了新路并改变了历史顺序。俄国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从此,通过“非资本主义”的途径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晚年产生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火花,并把它作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性质的世界历史及其演变发展的总体性思考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合理性。

     

        历史经验表明,民族国家的发展一定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上、在世界历史发展系统中找到本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寻找国家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结合点,实现生产力在某个阶段的跨越发展,把国家的发展提升到世界历史的高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快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而同期的中国,以改革开放开启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回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召唤。由此开始,30余年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路,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提供了当代素材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正阔步走向世界,引领潮流,必须要在坚持和继承中开拓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新境界。一要自觉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潮流。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空间范围上的扩大和联系层次上的日益加深,各民族不能游离于世界之外,必须走向世界。中国在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应做的历史性抉择就是正确认识民族性和现代性、现代化和西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瞅准世界变动、产业结构转移的契机,致力于经济科技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生产力在某一阶段的再次跨越,争取早日从大国成为强国。

     

        二要坚持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前资本主义落后的生产力和分工使历史的发展只是在各民族、国家地域相对独立和封闭中实现。伴随着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国家孤立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当代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国际竞争也异常激烈。为此,从战略的高度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又是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根基。

     

        三要主动广泛参与世界的普遍交往,实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在马克思看来,各民族、国家进行的交往实践是促使世界普遍联系,促进生产力传播、保持、积累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使各民族、国家孤立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基本动力。我们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国外的资金和资源,吸取和占有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在走向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实现中国梦。

     

        四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马克思在论及“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时,特别强调了人的彻底解放。在世界历史的形成时期,人与自然天然的统一的关系被打破,人的依赖关系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只有在世界历史的完成时期,人才能真正实现自由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激发、创造和分享强大的物质和精神的条件。

     

        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波澜壮阔,但历史的趋势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今时代的思想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面旗帜上写出了新的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